网上有关“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猴投水月
原文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尔时,树神便说偈言: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
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众和尚:过去的时代,有一座城叫波罗奈,国名叫伽尸国。在空闲之处,有500只猕猴,(他们)在树林中游玩,来到一株尼俱律树前,树下有一口井,井中有月亮的影子出现。当时,这群猕猴的猴王见到这月亮的影子(在井中),就对他的同伴们说:“月亮今天消失不见落在井中,我们应当一起把它救出来,不要让世间在漫漫长夜里昏暗不明。”众猴齐声说:“您说怎么才能救出月亮来呢?”当时猕猴王说:“我知道就出月亮的办法,我抓着一根树枝,你们抓住我的尾巴,一个接一个连起来,就可以救出月亮来。”当时,众猴就按照猕猴王说的办法,一个接一个互相抓住各自的尾巴,树枝的末梢慢慢接近了井水,(但是)连接着众猴太重了,树枝太细弱就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入井中(淹死了)。那时,尼俱律树神便念了一首偈子: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意思是:像猴子这等愚笨的动物,愚笨的众人一起跟着。只会自生无限苦恼,如何能够普度众生呢?
注释
1、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南朝梁沈约《述僧设会论》:“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仪举止,动目应心。”元张宪《酬海藏主纸扇歌》:“终焉不得志,屏弃妻子祝发为比邱。”明徐渭《九流》诗:“九流渭也落何流?戴发星星一比丘。”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藕花》:“遂髠缁为比邱,云游不知所终。”胡适《〈西游记〉考证》七:“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
2、暗冥:昏暗不明。汉扬雄《羽猎赋》:“汉女水潜,怪物暗冥,不可殚形。”《隋书·天文志上》:“阴气暗冥,掩日之光。”
3、展转:重复貌。形容次数多。这里指一个接着一个。唐元稹《答胡灵之》诗:“鈆钝丁宁淬,芜荒展转耕。”元高栻《集贤宾·怨别》套曲:“我这里展转的疑惑,越思量越越的难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肚里展转了几番,却就变起卦来。”
4、小未:指树枝的末梢,即树梢。未:指事字,本义树梢。
5、尔时: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晋杜预注:“罃代将中军,士匄佐之。匄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
6、偈:也说偈子,即偈颂。是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宋苏轼《和黄鲁直烧香》诗之一:“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凡觐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宋苏辙《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
7、榛兽:即黑榛兽。黑熊、狗熊之类的动物。
附注: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摩诃僧只律》卷七,为佛陀对弟子们所说。大意是说,众生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认假作真,迷惑颠倒,就像可怜的猴子一样,看到水中的月影,便谓月亮掉到水里,成群结队地发起“救月”运动。结果,全部都掉进水里淹死了。这个故事说明有“悲心”而没有“智慧”,不但不能救济别人,连自己的生命也有危险。佛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智慧不够,却野心勃勃地想普度人间,最终只能得到可怜的结果。所以接下去,他指出了当时的猕猴主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其他的猴子都是六群比丘。在《涅槃经》里面佛就把这个比喻的含义明白地说出来了,如《大般涅槃经》卷九说:“复次,不见所作者,谓一阐提,所作众恶,而不自见。是一阐提,憍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初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盘。喻如猕猴,捉水中月。” 梁朝宝亮等人所撰《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二十二:“猕猴捉水中月者,为阐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猕猴譬阐提,月譬涅盘,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盘影也。无水则无月影,缘有佛说有漏之善,善本资向涅盘,气分相关也。凡夫修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报,无大粗苦,颠倒谓乐,犹如阐提,见生死中,五欲之乐,谓为真实也。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经中的因缘比喻等等,并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而已,所谓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为使众生离诸苦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佛经里面的故事,既有趣又深奥,既生动又玄妙,既说理浅显又寓意深远。难怪《百喻经》会这么受鲁迅先生的喜欢。
关于“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巧阳]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375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巧阳”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猴投水月原文佛...
文章不错《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