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出处:南宋·朱熹《读书有三到》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心不在此,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读,永远记不住。即使记得,也不会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既然思想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扩展资料:
诗文道理:
读书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既不急也不慢。这是为了告诫学者们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懈怠,而要在进步适当的时候取得成果。有些人在阅读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因为没有在“熟悉”和“精炼”两个词上下足功夫。
朱熹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强调阅读必须与自身和实践相联系,所学的理论要转化为行动。这种观点是可取的。
百度百科-读书三到
百度百科-读书有三到
读书有三到原文及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
(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一)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作者简介: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本文中心思想:
(一)孔子认为不懂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要永不满足,,所学知识要默默记住。
(二)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写作特色:
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阅读理解题:
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读书有三到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翻译
1、这句话出自南宋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意思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如果心思和眼睛都不专注,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就不可能记住什么,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2、在这三者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如果心已经到了书本上,那么眼睛和嘴巴难道不会跟着到达吗?读书有三到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文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思去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读书有三这句话的起源
1、读书有三到这句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强调读书应该注重眼到、口到、心到,即读书时应该用眼睛看、用嘴读、用心去理解。朱熹的这句话旨在强调读书应该注重方法的运用。
2、朱熹的这句话在后世被广泛引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的名言之一。它提醒人们读书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活动,需要用眼、口、心等多个方面来协同工作。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读书需要用心去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式地阅读或死记硬背。
3、在今天的教育中,这句话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读书时要注意方法的运用,注重多感官参与和深入思考,以提高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书本中的情感和思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更好地领略书中的精髓和价值。
本文来自作者[冷雁]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24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冷雁”
本文概览: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出处:南宋·朱熹《读书有三到》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文章不错《三到是哪三到?》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