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

网上有关“先秦诸子语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先秦诸子语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先秦子学(一)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从政治和到思想都面临一个“无政府”状态,这为国人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前提条件。士阶层的出现,私学的兴盛,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兵、农、杂家等学派,各言其道,相互辩驳,史称诸子百家。诸子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先秦子学大体上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格发展和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理论基础。(二)见利思义,义在利先。(三)强调自强不息,而不是物竞天择。 传统中国人并非没有进取精神,中国人的进取表现为自强不息,西方人的进取表现为争强好胜。所谓物兑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竞争则有斗争,有斗争则有战争。故西方的竞争意识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动乱。中国的自强不息未尝不能为自己谋得生存的机会。美国本次大选,奥巴马说:“强者不是把别人击倒,而是把别人扶起来。”希拉里则把竞选比喻成拳击,为击倒对手可以不择手段。奥巴马的胜利反而最能说明问题。(四) 先主道德,后主法律。 礼先于法,可以节约社会成本。现代社会以法制为主,而法制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再健全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故以礼制国,可以节约社会成本,一个人连非礼之事都不做,必然不会做非法之事。如果不能从每个人心里设一道礼的防线,则国家必然要在人身外设一道法的防线,庞大的警察和武警队伍,乃至越来越复杂的如预防腐败局一类的监察机构,乃至街头的交通协管员,都是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五)中国传统哲学 主要有三家,即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慢慢演进,最终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相融摄的局面。儒道佛三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怀瑾说:对这三家(儒道佛),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教师宜选取比较重要的经典加以研读,则可以把握中国文化的大纲。儒家文化以十三经为核心,十三经以五经为核心,五经以四书为核心,四书以《大学》为核心。大学为儒家内圣外王之心要。道家文化有所谓“三个代表”,老子、庄子、黄老。《庄子》因篇目交杂,语言放诞(荒唐),易生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不看可也。黄老近于阴谋(暗中做坏事的计谋)之术,不看可也。关于道家文化,《道德经》五千言烂熟于心足矣。佛家文化博大精深,末法时代人根陋劣,宜以三根普被、利钝全书的净土宗为主——《净土五经》。又《印光法师文钞》为净土入门之要。读古人之书要善于领会,儒释道虽属三家,其基本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这又是学术史上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由儒而道而佛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不可以门派之见而画地为牢,自我障蔽。不过从脚踏实地到步步超越,却又有一个境界渐进的过程。儒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在当时虽然有很大的影响,但也不是唯我独尊的。在百家争鸣的当时,就受到墨家、道家与法家的攻击。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打击很大。汉初奉行黄老之政,儒道两家又有斗争。汉武帝罢黜(贬低并排斥)百家、独尊儒学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主流。孔子在传统中国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孟子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现在孔庙有一个大牌匾题有四个字“生民未有”,即出于此。北宋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地位的动摇,一方面要归咎于宋明理学。汉魏以来,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渐大。道教也因统治者的提倡而日渐兴盛。为了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而宋明诸儒则兼取佛道思想,开创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和陆王心学两派,为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二. 孔子的人道思想(一)仁者爱人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原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1.仁的内涵与原理 “仁”字在《论语》中有不同用法,孔子随机设教,在不同情况下曾对它有过不同的解释。但其基本的含义则是“仁者爱人”。在孔子这里,仁并不是强迫性的道德要求。孔子从每人的个人感受出发,提出了仁的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梁启超说:“仁者何?以最粗浅之今语释之,则同情心而已。” 这里所谓的同情心,即是以己度人,将心比心。每一个人都都不愿意受到伤害。他人也是如此,所以爱自己就要爱他人,尊重自己就要尊重他人。伏尔泰说:“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87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首领罗伯斯庇尔在他1793年起草的《人权和公民宣言》中引入了孔子这句格言,后此宣言移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注意,法国人对于孔子思想的吸收有变味倾向,既然与人权挂钩,则重在别侵犯我,而孔子本意则重在别侵犯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仅是消极地不去伤害别人,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更积极的态度,即主动地去成就别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2.仁的起点与扩充 爱人是仁的基本要求,那么,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我们先爱谁呢?原则上应该是博爱或兼爱的。但具体实施应有所先后。那么就看看谁是最亲近,最应该爱的人。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应该是父母。爱人者,首先要爱父母。所以仁以孝为本,或者说人以孝为本。一个人不孝,则其它一无是处。而孔子之仁,并不限于只爱父母,所谓爱有差等,施由亲始。孔子的理想是要爱天下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以孝为本的仁爱之心的扩充。孝心的扩充首先是配偶的父母。如电视剧《双面胶》的女主人公,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爱天下之父母,便成了一句空话。爱天下人的父母,则天下人皆是父母,东北人所谓“咱爸咱妈”是也。“同胞”的原始意义,就是我们都是一母所生,与“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人以国为家的思维方式,是与孝道的推广分不开的。3.仁的价值 仁道对于社会的意义,仁是保证社会和平安宁的前提。仁道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仁是拥有身心健康的保证。

关于“先秦诸子语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笑晴]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921.html

(9)
笑晴的头像笑晴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笑晴的头像
    笑晴 2025年07月27日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笑晴”

  • 笑晴
    笑晴 2025年07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先秦诸子语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先秦诸子语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先秦子学(一)诸子百家 春...

  • 笑晴
    用户072707 2025年07月27日

    文章不错《先秦诸子语录》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商报@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