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姚劲波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怎样过来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姚劲波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怎样过来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他年少成名,23岁靠倒腾域名发家,赚到了第一个100万。10年后,他是CEO,是董事长,是投资人,14年后,他带领公司走进纽交所,一举创造出700亿的大公司,他就是58同城的创始人姚劲波。
不过,你只看到了成功,却没有看到他的失意。成立8年来,58同城静静地趴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丝毫不起眼。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姚劲波靠卖域名给大家发工资,而等员工离开的时候一个人抱头痛哭。直到最近几年,你才能够看到姚劲波的笑容。
自古英雄出少年
姚劲波天生商业嗅觉敏锐。早在1999年6月,从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不久,姚劲波就开始倒腾域名,他是国内做域名最早的四五个人之一,并创办了专门从事域名交易的网站“易域网”。
与蔡文胜主打拼音域名策略不同,姚劲波主打的是数字,他当时号称2位数字域名金主,手里有5000多个数字域名,并高价成功出售28.com、30.com等域名,直到2000年9月易域网被万网收购。
正是靠着倒腾域名,23岁的姚劲波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因此结交了一大批从事互联网生意的草根高手,如蔡文胜、吴欣鸿等等。日后他创办58同城,蔡文胜二话没说就投了几百万。
这期间,姚劲波还投了从万网辞职出来单干的金鑫、李如彬等人。10年后的2010年11月2日,学大教育在美国上市,光那一笔买卖,姚劲波就赚了几十个亿。
情到深处人孤独
但是,姚劲波的目标是要做老大。所以,2005年12月12日,他决定复制美国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org,在北京创办了58同城,主打生活服务。
而目标是三年实现上市!
不过,获客成本太高了。随随便便一个二、三线女星,代言费就是500万起,再加上地铁、公交、电梯广告投放,分分钟就烧掉1000多万本金,外带蔡文胜的几百万天使投资。一年后软银赛福的1100万美元也见了底。
本想融资,却赶上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市面上根本找不到风投。
姚劲波一下子就被逼上了绝路,最惨的时候,账上只有50多万现金。给500多位员工发完工资后,只剩下8000多元,连缴纳一个月的水电费都不够。没有办法,姚劲波只好便宜卖了几个域名,换了几十万勉强维持。
那段时间,外界质疑声不断,随便打开一份报纸或者一个网站,就会看到醒目的标题,“58同城还能坚持多久?”也是,要产品没产品,要商业模式没有商业模式,是够令人绝望的了。
再后来,员工也撑不住了。2009圣诞节前夕,几个公司骨干死活要辞职,姚劲波拦不住,他咣当瘫倒在公司旁边的咖啡厅,哭了一个下午。
2009年12月31日,北京下着小雪。58的办公室只剩下一张桌子,连电脑都卖了,三个创始人大眼瞪小眼。是撤?还是继续干?姚劲波也拿不定主意。
就在那时,团购的风口忽然来了。
2010年春天,以美团和拉手为首的2000多家团购网站,以雷霆之势冲入市场,不仅带火了团购,也带火了生活服务互联网市场。
那半年,姚劲波什么都没有做,每日活跃用户却蹭蹭上涨。到了2010年底,58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400万,用户数、流量与信息发布量在分类信息领域中遥遥领先。
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今的互联网江湖,活跃着一支湘军,他们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如微信的张小龙、陌陌的唐岩、映客的奉佑生、快手的宿华等等,而益阳小伙姚劲波更是把湖南人的“耐得烦”精神发挥到极致。
第一次是因为钱。2010年,姚劲波决定放弃线下策略而改走线上,彻底回归互联网。可拿着新的计划书,他一共找了二、三十家投资机构,却没有一家敢投。
没撤,姚劲波最后又死皮赖脸找到软银赛福的合伙人羊东,好在羊东有魄力,“反正砸进去几千万了,不差最后一哆嗦。”于是,2010年4月,羊东拉着DCM又给姚劲波投了1500万美元。
第二次是因为人。2011年刚开春,赶集网异军突起,尤其是获得今日资本和红杉7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后,杨浩涌更是春风得意。
从大年三十起,无论是地铁、公交,还是中央一套、三套,六套,都在以每天60多次的高密度播放着赶集网的广告,“赶集网,啥都有!”
没有办法,姚劲波只得咬牙应战。赶集投1个亿,他投2个亿,赶集网投2个亿,他投4个亿,“宁可错过一个时代,也不能让对手超过。”
当时赶集的陈小华做流量号称天下第一,姚劲波就想把他挖过来。此后,他先以老乡的名义邀请吃饭,后以过生日的名义邀请 K歌。
陈小华一生气把他拉黑了,姚劲波也不生气,而是连续三次赶到赶集总部,“我已经到你公司楼下,你不下来我就上去。”
“对不起别人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你觉得跟谁干最有可能成事?”一句掏心窝的话打动了陈小华。
而这成了58和赶集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胜负手!8 个月后,58同城流量暴涨80%,反超赶集。
第三次是因为产品。2011年,姚劲波想把58的产品预装在手机上,如日中天的小米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雷军对于小米手机的预装看得非常严,不经过他的点头,谁也无权预装。
于是,姚劲波开始练习晨跑,从秋天一直坚持到冬天,即便是寒风刺骨的大冷天,也会准时出现在雷军小区楼下,就为“偶遇”雷军。
然后,俩人一起跑步,一起聊天。一个冬天下来,俩人熟了,小米手机预装的事情自然迎刃而解。
第四次是因为合并。2014年7月,58与赶集激战正酣,双方资金消耗都很大。姚劲波心疼钱,试探着给杨浩洋发条短信,“人生苦短,咱们聊聊?”不过,杨浩涌没有好脸色,“你先别挖我的人,我们再谈”。
但姚劲波不死心。
2015年58同城上市后,他又找到杨浩涌,“什么方法能让你我的广告费少支付一些?换点股行不动?”当时,杨浩涌的市场费预算已经从3亿暴涨到15个亿,而且盈利遥遥无期!
就这样,2015年4月13日,两人在三里屯威斯汀酒店一个总统套房,开始对十年恩怨做个了结。当天中午12点,姚劲波踏入房间,没有想到一谈就是22个小时的车轮战。
太阳下去,月亮上来,房间里却灯火通明。
姚劲波以一顶十。这边刚跟杨浩涌谈完,那边又继续跟赶集网的八、九个股东谈。
几乎每隔一个小时,谈话就走到死胡同,然后就是喝啤酒,砸酒瓶子,换股比例也从7:3、6:4再到5:5。到了第二天凌晨6点,律师、会计师、投行都已崩溃。
但到了上午十点,奇迹出现了!伴随着香槟砰然开启的声音,58和赶集宣布合并。姚劲波靠着最后2个小时的坚持,改变了我国整个生活服务业态!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作为来自益阳欧江岔镇的农村孩子,姚劲波对底层百姓的辛酸感同身受。
58同城、58同村,尤其是58到家雇用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基层员工,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却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靠着搬家、洗车、打孔、保洁等不显眼的服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扎下根。
仅58洗车北京分部的一个普通业务员,一年的收入就能达到8-10万元。
2013年10月31日,58同城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最高市值700亿,姚劲波的身价也飙升至100亿。
上市当天,他特意带了58名员工去纽约,“这些老员工跟公司一起扛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所以在58同城登陆纽交所这样重要的时刻,他们应该见证。”
敲钟当晚,姚劲波包了一条船,大伙围着曼哈顿群岛转了个圈。姚劲波没哭,但是其他57人都落了泪,“姚总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
2017年年会,姚劲波宣布所有8年以上的同事都可以获得8 万元的股票,“同时,获得一周额外的带薪休假。”日后这也成了一项制度,“任何58员工只要满8年就可以去兑现8万元的股票。”
如何判断职场人的优秀与否?
活动内容:新科技,新模式,新未来——腾讯青腾大学“硅谷思路”游学于2017年8月开启,青腾三期30位身价过亿CEO硅谷取经:参访20家前沿企业,与30位大咖交流。赵胜老师主讲《认知革命及未来的技术趋势》。笔记侠作为独家课程合作伙伴,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设计 | 清野 责编 | 清野
第1784篇深度好文:4538 字 | 6 分钟阅读
独家首发·精华笔记·精益创业
本文新鲜度:★★★★★ 口感:法式弥迭香煎羊排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为什么说认知是未来30年最重要的词汇?
一、认知的定义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世界之所以是这样的构成,取决于你的认知。”
微信开机画面——苏哈照相机在4.5万公里
外拍摄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
这是微信的开机画面。这个画面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张小龙想表达的是“人是孤独的,需要沟通”。
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4.5万公里以外的地方拍摄地球,人会面临三样东西:一是宇宙,二是地球,三是自己。
关于认知,我个人有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怎样和世界联系?
我怎样想象自己?
1.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为什么“认知”这个词很重要?
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于两样东西:一是感知,看见的;二是认知,想到的。
我们和世界联系的方式有两种:第一通过计算机;第二还是过去的方式。
假设我们身上的糖尿病有机器人控制护理,脚上安装很多外骨骼机器人,大脑里加了芯片,就是通过这个芯片和外面连接。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2.认知科学
认知是一门科学,认知科学的6大支撑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产生了11个新兴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的6大支撑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产生了11个新兴交叉学科
(1)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的又一起步点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我非常佩服两个人:一个是陈天桥,一个是段永平,他们都懂得激流勇退。
笔记侠注:陈天桥,现任盛大网络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段永平,曾以创立"小霸王"和"步步高""OPPO"三个知名品牌而闻名全国。现任步步高集团董事长。
陈天桥在研究脑科学,向加州理工学院的脑科学研究所捐赠了1.05亿美元。
毫无疑问,脑科学关系到人工智能科学里面最重要的两条赛道:一条是机器如何向人靠拢,另一条是人如何向机器靠拢,这两条赛道都将是千亿级的市场机会。
大家不要认为陈天桥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在研究脑科学,根本不是,他在卡住未来最关键的技术赛道——人工智能。
第一次认知革命,我总结为两个词:一是抽象,一是想象。
第二次认知革命从2016年开始,以人工智能为起步点。
(2)美国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最顶尖的4所大学
卡内基·梅隆大学,李开复的母校,美国人工智能最牛的四所学校之一,在全美、甚至全世界都排名第一。所以Uber花了1亿多美元在卡内基梅隆:
第一,与学校合作成立研究所;
第二,挖掘卡内基·梅隆的教授。正如苹果和谷歌也不断从匹兹堡挖人到硅谷。
我以前对剑桥大学不太熟。今年上半年,因为我们公司在剑桥设立了一个办公室,我去了一趟剑桥,发现Deepmind的创始人是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计算机博士,霍金也在剑桥大学任教,可见剑桥的计算机科学非常厉害。
我发现一个现象:10年前毕业的剑桥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博士年薪大概是30万美元,我和谷歌很多人工智能科学家交流,他们是10年前毕业的,在谷歌的年薪大概也是30万美元。而现在,刚毕业的人工智能博士年薪可是上百万美元。
我对这个问题很不解,为什么刚刚毕业的人工智能博士值100万美元,10年前毕业的人工智能博士只值30万美元?
个人推测一个观点:人工智能科学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变化。最近毕业的人工智能博士,他们的知识体系和10年前人工智能博世的知识体系是不一样的,人工智能科学在最近的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这个世界的变化非常快。
3.认知迭代
(1)知识是什么?
“知识”是纯逻辑推演出的概念、命题、符号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认为“知识改变命运”,现在发现“知识”好像不能改变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我一直主张‘脚底板下做学问’,现在这个年代可谓是‘知识贬值,见识增值’的时代,因为获得知识的成本几乎为零,要想获得知识,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当然,百度不能做学问,不过,很多学者以Google做学问。相比之下,获得见识则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有时候,知识和见识之间有很大区别,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芝诺
企业家参加青腾的硅谷游学本质上就是就是增长见识。大家不要指望在硅谷学到很多知识,知识回去就可以找到,关键是由见识带来的认知的改变。
过去30年这里是世界中心,未来30年,也不会改变。因为苹果、谷歌这些公司是不会倒闭的,我对他们的布局和技术发展方向大概有一些了解。
在高科技领域里,强者更强,可能倒闭则是雅虎这样的公司。硅谷有一句话,“他们很期待雅虎这些公司早日倒闭,因为“早死早超生”。
为什么早死早超生?因为硅谷容忍失败。如果一家科技巨头公司倒闭了,就可以释放3万名工程师,产生2000家创业公司,所有的风投基金不就有方向了吗?
硅谷挖人是这样的情况:Facebook从谷歌挖人,Uber和Airbnb从Facebook挖人。
你去这几家公司,会发现:平均年龄越来越小,工资越来越高。
这是符合市场经济流动原理的:新公司可以融很多钱,又从谷歌挖人。所以,谷歌增长很乏力,新公司存在机会。
硅谷的核心关键词是容忍失败、包容失败。
虽然硅谷在美国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还是没有深圳、北京快。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会超过美国?因为我们的速度很快,调整力度很大。
今年4月,我和达晨创投的董事长刘昼先生一起在汉诺威买面包,别说微信支付,信用卡都不行,必须要用现金支付。
关于移动支付,我个人的观点有4个层次:
第一是美国,美国人发明了信用卡,发明了PC;
第二是中国,中国人发明了移动支付;
第三是印度;
第四是埃塞俄比亚。
当北京卖煎饼果子的小贩都开始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付款的时候,我认为移动支付时代已经到来了。但印度的移动支付发展更快。
最近,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也发展起来。后来者居上,他们没有经过信用卡时代、PC时代,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每天拿着华强北的手机扫码付款。
后发是有优势的,中国也是用30年时间走完了欧美200年的工业道路,我们的高铁也是一大创举。
东南亚成为中国互联网投资最重要的地方。我的合伙人丹尼尔·钟7月18、19日在硅谷举办AI大会,有1300人参加。谷歌关于全球人工智能的负责人说,“现在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有3亿人,马来西亚有3000多万,越南有8000万,泰国有8000万,所以中国互联网的对外投资不是投到欧洲和美国,而是把我们成功的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去。
前段时间,东南亚的出租车公司也融到了上亿美元的资金。全世界的风险投资都已经疯狂了,孙正义的基金1000亿美元,还有沙特阿拉伯的钱,全部往东南亚涌,大的单子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我和一些朋友交流,商汤科技融到4亿多美元来做人工智能公司,放在硅谷也融不到这么多钱。可见,在资本的孵化下,中国的人工智能全面赶超美国成为大概率事件。
所以,从“知识”到“见识”,再从“见识”到“认知”。
知识都是已知的,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未知。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新的知识替换旧的知识,动态知识打败静态知识,元知识战胜惰性知识。
“知识-见识-认知”模型
知识付费的风口已经到来了。为什么以前大家不愿意为知识付费?因为我们以前认为知识是不应该收费的,从新浪、搜狐、网易,到今天的百度都是如此。
现在为什么知识付费大热呢?因为现在大部分知识是浅阅读,我们没有掌握知识框架,这个社会越来越浅薄,这是大家的共识了。
a.“知识的半衰期”
医学知识的半衰期是45年;
物理学知识的半衰期是10年;
工程学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半衰期只有2年;
互联网领域知识的半衰期可能不到1年。
未来10年到20年,50%的大学、相当多的职业会消失。
b.“后喻文化时代”来临
世界正朝着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迅猛发展,进入到一个知识创新的“后喻时代”。
——美国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
不同时代,知识产生的形式:
前喻文化时代:晚辈向长辈学习,知识以传承方式繁衍;
并喻文化时代:同辈人之间学习,知识以平面方式扩散。
后喻文化时代:长辈向晚辈学习,知识以解构、重构、反哺等多元化方式产生和扩散。
(2)思维的力量
3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概念思维、分类思维、框架思维。
顶尖高手在思维上需要4个层次的修炼:
第一层:知道是什么(What);
第二层:知道如何去做(How to)。
这里包括流程、步骤、核心控制点、常见问题与对策、最佳实践等。
第三层:知道什么情况下用这个知识的知识(If/Then)。
即情景知识,根据需求找工作和方法。
第四层:为什么要用或者不用这个知识的知识(Why/not)。
即战略层面的知识,任何知识都非孤立发挥作用的,是在目标和环境下存在的。
普通人是发散性思维,牛人是结构性思维。30秒看清楚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看不清楚事物本质的人,毫无疑问
一个职场人是优秀还是平庸,对我来说,看这一点就够了:
可量化。
什么叫可量化?有那么大作用吗?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讲讲,为什么你要培养起自己可量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
要知道职场上,微不足道的细节,最见一个人的真功夫。
什么叫可量化?
我们先看一个工作汇报的例子。
有天,你和同事小敏一起被派去参加一个论坛,回来主管问,会开得怎么样啊?
你说:
挺好的,来了好几个大咖,有谁谁谁,还有谁谁谁,其中某某的观点特别有启发,另外竞争对手也来了几个,比如谁谁,我了解了下他们最近人事有变动……
好了,你讲了一堆,主管说,“哦,还不错”。
小敏却这样回答:
如果按照咱们top10的客户排名,这次来了8个大咖,分别是谁谁谁……其中有6位的发言,都谈到咱们公司最重点的突破方向,可见我们对客户需求,还是挺有前瞻性的;
茶歇的时候,我和7位客户做了交流,对于客户比较关心的问题,记录了5个要点,全部是售后问题排名top10里面的,建议公司加强关注;
如果按照上半年市场的遭遇次数排名,5大主要竞争对手都来了,A公司和B公司都是总监级别,所以下半年多半也是和这5家竞争,咱们得早作准备……
主管一边听,一边微笑点头。
好了,你俩的汇报水平谁高谁低,谁在主管心中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已经不言而喻。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就是多了几个数字吗?
有的新人不理解,我看就是很多工作5年10年的职场老人,对数字,对可量化的重要性,也并不清楚。
为什么可量化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第一,人们天生对数字敏感。
你说,“最近的市场份额我们占压倒性优势”。
远不及说,“我们占有率82.7%,另外两家只能瓜分剩下的”,来得更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数字更具有说服力。
你可能还记得,半年前,微信之父张小龙做了4个小时的微信公开课演讲,朋友圈都刷屏了。
其中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没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它只是对张小龙4小时里出现词汇的次数做了统计,它是这么说的:
思维模型0次;底层逻辑0次;商业模式0次;认知升级0次;流量池0次;黑天鹅0次……
以上2018年度热门词汇,张小龙一个都没说。
而说的最多的是:用户114次;朋友105次;时间43次;希望37次;真实18次……另外,“底线”这个词,说了4次。
微信的创造者,是希望微信成为一款有价值观的伟大产品?还是追逐时髦、吸引眼球、毫无底线地赚取利益?张小龙公开演讲使用词汇的频度,说明了一切。
所以我们可以说,相比其它占用时间的APP,微信才是真正的关心用户、希望成为用户的朋友、是有底线的。
这就是可量化之后,数字的说服力。
第三:只有可量化,才能满足商业世界对确定性的需要。
“大概”,“差不多有”,“应该是”……这样日常生活用词,会给一项生意的决策,一个项目的执行,造成不可接受的模糊。
只有冰冷的数字,才能精确反映真相。
只有抵达真相,才能带来商业上的成功
可量化思维无处不在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建议,刚毕业的年轻人要尽可能进大公司。(大公司也有它的问题,这里仅作举例,不算是建议。)
在大公司,从你入职第一天开始,就必须要把工作成果按照规定流程,填写进一大堆标准图表里。
填写这些图表,有时候真的很烦,但是,这其实是在“强迫”一个毫无经验的职场人,学习如何使用可量化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
关于“姚劲波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怎样过来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哲大叔]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89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一哲大叔”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姚劲波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怎样过来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姚劲波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怎样过来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姚劲波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怎样过来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