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他的创作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悲_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其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不同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结构,悲剧的六要素,悲剧的人物设定等等。这些构成了《诗学》对于悲剧的基本理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坚持和向往真理,对哲学思想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他于两千多年前完成《诗学》,其内涵深刻,影响广泛,一直是世界文艺史上长谈不衰的著作。《诗学》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关于悲剧的思想理论,为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论悲剧的性质“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的第六章中对悲剧所做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喜剧,悲剧,酒神颂,以及大部分竖琴等都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人也最擅长模仿。人具有模仿本能与欣赏能力,并能从模仿成果中得到快感。其实,艺术模仿现实,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反映。当然要区别悲剧和其他文类,就要靠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来加以辨别。凭借叙述或者进入角色的文类是叙事类,就像荷马的著作,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的则是抒情类,而戏剧类就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人物。有的用色彩模仿,有的用音调,有的用语言,总之不同的艺术形式又不同的媒介,悲剧则是兼用各种媒介,出于模仿行动的需要,对行动中的人进行模仿。悲剧和喜剧又有区别,悲剧模仿的人物一般都是英雄,贵族等超越普通人的伟大人物,例如《俄狄浦斯王》,而喜剧往往表现低劣的,比今天的人差的人物。另外,悲剧不仅仅是模仿人的行动,还要具有严肃、完整、长度适当的特点。严肃性就带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让欣赏者带着恐惧,紧张的心情去欣赏。悲剧的严肃性往往体现在善良伟大的人认真做事,却得到与之相反的悲惨结局,带有严肃,沉重的特点。所谓完整,就是要有头,有身,有尾,彼此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至于悲剧的长度,表演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亚里士多德提出应该以“太阳的一周”作为标准。后来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在对古希腊戏剧总结时提出了“三一律”,明确指出事件的时间不应该超过十二个小时,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具体化。二、论悲剧的六要素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谈到悲剧有重要的六要素,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在这六要素中,情节、性格和思想可以看做是模仿的对象,言语和唱段为媒介,而戏景则是方式。1、唱段与戏景2、言语、思想与性格3、情节来源:东方教育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着重论述,具有它的独特的审美意义与价值。悲剧论中折射出他的部分美学思想。现在我来简略谈谈我对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认识。 第一, 悲剧的定义、成分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悲剧包含六个成分,这六个成分分别是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与歌曲。其中,前三个属于摹仿对象的成分:(1) 情节是第一位的。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这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最为重要。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是在于摹仿某个行动。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是没有性格则仍然不失为悲剧 (2)性格是第二位的。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通过人物活动表现,它决定了人物行动的性质。 (3)思想是占第三位的。思想成分是导致行动、决定行动性质的一个原因。思想又是人物在特定场合讲合宜的话的能力,是针对特殊事物、通过优美台词论述事物真假、表述普遍真理的能力。可见,亚里士多德重视悲剧所寓的“思想”,他指出“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又是论证、表达真理的能力,深层次显示人物性格,可表达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并达到引发情感的效果”。言词、歌曲、形象是悲剧中属于摹仿手段的成分:(4)第四位是言词。言词即语言对白是动作摹仿的主要部分,表达情感和思想。他强调台词的美在于清晰明畅又不流于平淡无奇,过于华丽的词藻会使性格与思想模糊不清。 (5)歌曲占第五位。歌曲是希腊悲剧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最能使悲剧生辉”,“歌队应当作为演员看待,它应当是整体的一部分”。 (6)最后一个属形象,这是必要而最次要的成分。扮相是吸引人的,但同诗的关系最浅,不出自诗人的艺术,而出自面具、服装制造者的技术。“恐惧与怜悯之情主要靠情节引发,才能显示出诗人的才华;若是靠扮相来产生这种情感效果,只表明缺乏艺术手腕。极为凶恶的扮相只造成怪诞的恐惧,并非悲剧意义的恐惧,并不产生艺术的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具有上述六种成分的综合性摹仿,是有高级价值的艺术形式。悲剧严肃、集中、详明地表现现实生活,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体现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见识,很有认识价值。
第二,情节的悲剧效果及其审美意义。
情节是悲剧的主干。悲剧摹仿人的严肃、重大的活动,表现幸福与不幸的生活,通过描写事变,激发恐惧与怜悯情感,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诗人与其说是韵文的创制者,不如说是情节的创制者”。情节是关于人的活动的事件合理安排,表现人物性格,体现悲剧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当摹仿人自身的活动,对现实生活作出有所择取、提炼、加工的创制,根据必然性、或然性,描写某种类型可能发生的、体现普遍性意义的事件。为此,诗人要发挥想象力。虚构情节,即使题材取自现成的神话与英雄传说,也需要虚构新的内容,才能创作成悲剧。悲剧要表现幸福与灾难、成功与失败、善与恶等冲突,惊奇是悲剧追求的效果。亚里士多德论悲剧的情节,不谈神力和命运。在他看来,悲剧人物的跌宕经历,事之成败,都是人自身活动造成的,错咎与责任也由人自己承担。情节表现人的生活实际中的必然性、或然性,这并非宣扬外在神力支配人的命运,若用神力来制造、解决戏剧冲突,那是拙劣的。悲剧情节摹仿人的完整行动,事件按照必然性或常规自然地联结,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事件要有严密布局,挪动或删削任何一部分,整体就会崩散脱节”。“悲剧应有确定的长度。过于微小或庞大的东西都不会产生美感”。这些学者认为《诗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戏剧的 “三一律”,即地点、时间、情节的要整一。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之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与发现”。“突转”和“发现”应当是情节进展的自然结果。“突转”指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从顺境转向逆境或从逆境转向顺境。“发现”指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或仇敌等特殊关系。悲剧情节特有引发恐惧与怜悯的情感效果。恐惧由剧中人物遭遇苦难逆境而引起,怜悯是对剧中人物遭受不应当遭受厄运的一种同情。这两种情感应出自悲剧中“突转”和“发现”的情节进展,人们能从中获得悲剧所特生的快感,一种有特殊审美意义的悲剧效果。
本文来自作者[势雪琪]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351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势雪琪”
本文概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他的创作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悲_的发展产生了不可...
文章不错《亚里士多德给悲剧的定义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