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晋国内部四大家族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的一场战争,是役历时两年左右,最终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串通赵氏共同攻灭晋国执政的智伯,瓜分智氏领地而告终。
晋国执政智伯被灭后,韩赵魏在晋国再也没有可以顾虑的对手,便开始瓜分晋国土地,晋国国君再也没有一点权威可言,最终形成“三家分晋”。中国历史也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资治通鉴》中比较经典和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哪些?
一、方式: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二、简介:
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灭亡。
公元前453年简介及详细资料
一、《资治通鉴》中比较经典和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孙权劝学、肥水之战、赤壁之战、长平之战、负荆请罪、三家分晋等等。
二、故事简介(节选):
1、孙权劝学: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2、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晋阳之战
公元前453年,智伯割了韩、魏的土地,又胁迫韩、魏攻赵,相约灭赵后三分赵地。智伯堵水灌晋阳,将要破城的时候,赵派人说服韩、魏,放晋水倒灌智寨,灭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所谓 " 三家分晋 ",实际上是三家分智,智氏,爵位为伯,故称智伯,原封地在今永济,死葬于京剧济常青乡东下村智家堡。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接受了周天子的赐命。三国才正式成为诸侯国。但晋国并未彻底灭亡。直到公元前376 年,韩、赵、魏三分晋地,才成为各自独立的诸侯国。这就是三家分晋的始未,也是山西称为 "三晋 "的来历。
韩、赵、魏三国分晋后,今运城地区属于魏国的一部分。魏都城在安邑(今夏县西北)。河南北部一部分也属魏。后来,秦、魏交战,魏国失败,曾迁都大梁(今开封),因而魏亦称梁。
本文来自作者[霜一诺]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33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霜一诺”
本文概览:晋阳之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晋国内部四大家族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的一场战争,是役历时两年左右,最终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串通赵氏共同攻灭晋...
文章不错《晋阳之战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