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诗是《观书有感》其一,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本诗鉴赏:
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
“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着哲理是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全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扩展资料:
这首诗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本文来自作者[怜南]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319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怜南”
本文概览: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是《观书有感》其一,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
文章不错《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全诗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