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全文断句;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重点字词:
1、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2、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3、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4、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5、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
6、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7、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8、外:对国外。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9、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
10、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11、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12、没:通“殁”,死。
13、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14、因:动词,沿袭。
15、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16、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17、爱:吝惜,吝啬。
18、致:招致,招纳。
19、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20、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21、约,结。
22、离,使离散。衡,通“横”。
23、兼,兼并、统一.。
24、徐尚:宋人。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杜赫:周人。
25、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儿子。陈轸:楚人。召滑(shào):楚臣。⑨楼缓:魏相。⑩翟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
26、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赵将。
27、制:统领、统帅。
28、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
两汉·贾谊《过秦论》白话释义: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中国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
许行(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华夏族,楚国之随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所以被归为农家,后世也将许行视为先秦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许行原文及翻译
出处或作者:《孟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许行全文翻译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许行事迹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给他划定了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我所理解的社会人类学是什么 ——拟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自述
黎民、黔首、布衣、黎氓、黎氓等。
1、黎民
黎民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í mín,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欧阳予倩《渔夫恨》第六场:“为除强暴舍一身,除了强暴救黎民。”
2、布衣
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3、白身
白身[bái shēn],字面意思为白色的身躯,亦可指光身、赤身、平民等。
《三国演义》第一回:“三人(刘、关、张)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
译文:刘关张三人救了董卓,董卓就问这三人身居什么职位,刘备说平民。董卓听了有点轻视,不用待他们。
4、黎氓
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í méng,是指黎民,亦作“ 黎萌 ”、黎民。?
5、黔首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译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郡又设置守、尉、监,更把百姓成为黔首。
百度百科-黔首
百度百科-黎民
百度百科-布衣
百度百科-白身
百度百科-黎氓
拟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自述在我接触社会人类学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惑:人类学既然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哲学、文学、历史难道不是关于人的研究吗?专门研究社会的社会学不算是关于人的科学吗?而这样的困惑,即便时至今日也常常会被人提及质询。但依我看来,人类学在他产生之初,其实是有包打天下的壮志雄心的。他以研究人为自己的职责,作为自己的学科边界。但在逐步的发展、成熟过程当中,他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域和视野:他要通过观察和研究他者的生活方式来理解自我的习惯与风俗。而这一点的确立,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学科演化过程的。社会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07年剑桥大学聘任弗雷泽为人类学教授的聘书上。而要溯及这一词汇的出现,则依旧要回到人类学的童年时代。那时的人类学以体质人类学研究为主要方向。但是人类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人的进化和发展的不仅仅是生物方面的因素。知识、信仰、技术、法律、道德等等,都对人的进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一批专门研究人的文化层面的学者,主张从作为人的基本特征的文化入手来研究人。这一流脉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它分为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社会文化人类学。而其中的第三个分支又曾经被称为成为民族学。名族学在英法等国的发展中,与社会学许多因素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人类学。而社会人类学中,也存在着视角的区分。尽管人类学越来越脱离那种非社会、非人类的自然科学轨迹,而转入人文学和社会科学来寻求解释。但也由此分为两派,一派注重不同社会、民族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的研究和发现。另一派则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某种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种争论今天也存在,而且我觉得日后也必将延续下去。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争论的核心不过是对于文化具有相对性还是普遍性的观点不同。而人类学家所需要做的恰恰就是在把我文化相对性特质的基础上,寻求世界大同,也即是一种沟通微观与宏观的综合视角。至此我们或许会简单认为,社会人类学不过是人类学分支中一个流脉。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如此的。因为社会人类学,或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其实是作为现代人类学的核心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要理解这一问题,则需要理解人类学从近代向现代的那一次棺盖却难以论定的转变。知识的背后隐藏着权力,科学有的时候恰恰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人类学从产生到发展深深的引证了这一结论: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过程是与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几乎同步形成的。甚至在某些问题中,人类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张目。而在这样的学科旨趣背后,则是进化论观点的作用。这一理论来自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他把社会的进步看作是一种匀速行进的必然,并且认为凡是同西方生活方式不同的,都是落后的,尚未进化的。因而作为上帝的文明子民有义务帮助未开化的兄弟。但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恰恰在于他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社会的演进都是必然和匀速的话。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人类学思潮中又兴起了传播论观点。他们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个边缘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衰退过程。他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空间上文化不同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理论存有文化等级秩序预断的观点,并依旧把西方文明作为最高的核心。在经历了以上的两股思潮之后,人类学进入了二十世纪。此时两位奠基人的出现,使得社会人类学成为了真正的社会人类学,并进而成为了人类学知识的核心。第一位便是马林诺斯基,他为社会人类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领域。马氏认为,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一定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进行实地研究。他反对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不同于己的文化主观预断,主张移情式的理解当地文化的细微之处。而他通过田野调差研究所撰写的报告文字,便是日后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方法的民族志(ethnography)。另一位奠基人则是同马氏处于一个时代的布朗。在布朗的观念里,社会人类学等于比较社会学,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情况是不能够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主张不要停留于西方社会的研究,而要勇于走入他者的世界:两相参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社会科学理论。而在分析视角中,布朗主张看待社会不仅要看他的外观,也要注重分析它的结构。因为内部的结构决定了外部的表现,而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依赖、作用,有对于结构本身具有功能。日后这一理论被我们通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而从此时起,社会人类学有了他成熟的方法、比较有效地解释理论范式,从而日益成为了当今人类学的主流。而在这两者中,永远变动的是理论范式的思潮,相对恒定的则是民族志这一比较成熟的方法。这一方法之所以恒定,是因为他体现了人类学的实质:他者的目光与好古之心。他者的目光,老师曾将之称之为离我远去的艺术。是的,这是一门艺术。因为社会人类学本身要求我们走出自己所在,勇入他者的世界。在另一片天地中反观自我的生活。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超越自我勇气,追寻人类道统的责任和一份对于这个世界另外一种可能性、多样性的追寻。一名人类学家,他要主动远离自己熟悉的一切,到达一片非我的世界。在这里运用客人的目光看待周遭的万象并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超越自己的惯习,领略他人的不同从而最终超越自我为主的心灵,达到对于自我文化与生活的反思。前辈马林诺斯基曾在的日记中流露出这样一种工作的苦闷与单调。而我们可以设想,一名人类学家,他需要怎样的才华与学识,怎样的勇气与担当才能够真正做到在熟悉的世界中将自我剥离,在他者的世界里回归本体?老师曾经告诫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彻底的剥离。而我以我的经历认为,一名社会人类学者就需要从这种不可能中探索最大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去看清我们习以为常到已然忽略的另外的世界。人类学家都是有好古之心的。这并非是现代性下的转变所带来的思乡之情,而是自人类学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如此。曾今的他自信满满的划分了三个世界,并向群氓宣告自己所研究的是未开化民族的生活。而伴随着进化论、传播论的式微,他者的目光方法的运用,人类学不再宣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是未开化的民族,但研究那些与现代化进程主流相异的民族与生活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并且在祛除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的模式后,越来越强调在这些地区与民族中寻找到现代性的破绽和不足:在此,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也达成了一致前者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而后者则是从与现代精神方枘圆凿中寻求人之为人的真谛。民族志这一方法集中地体现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发好古之心的人类学家是不惮以最大的勇气和担当以他者的目光步入一片陌生世界的。在这里,他要至少熬过一年,要参与式的进入当地的生活,以被观察者的角度来思考、劳动、生活。这种主位的视角甚至要求他不得不精通一门当地的语言,或者是用一些漂亮的小伎俩以便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情报。而这一切的付出的报偿是值得的,因为他的的确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另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记得在念书的时候,读书会讨论中我们处理了两本书:莫斯的《礼物》还有特纳的《仪式过程》。我虽羞赧于报告自己的体会,但却认真的体味了书中的内容。时光已过,具体的细节我已经遗忘,但是我仍然记着,这两本书在告诉我社会人类学家眼中的社会,不仅不同与社会学家,甚至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莫斯说,社会就是物的流通,在物的流通当中人的灵魂附着于其上,似乎古语礼轻情意重在此有了经验意义上的支持和论据。特纳说社会就是仪式过程中人与人的融合,在每一个仪式过程中,人沟通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界限,对于仪式纯粹的投入,使得一个社会得以展现。在这里,我似乎又看到了孔子所谓周礼的社会涵义。这一切给予我启发,也使得我明白,一门社会科学的学问是一定要落实到本土的,是需要接地气的。而这一工作其实早在人类学在中国落脚便开始着手行动了。中途中虽然遭到了被称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政治扭曲,但是社会人类学毕竟在两个层面上出现了成绩:一个层次是研究国内少数民族的生活,还有一个就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经验研究。当然,这两个研究背后的理论预设依旧可能存在传统现代二元分立的弊端,但他们的成绩无疑为世界社会人类学研究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志资料。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一套理论,一种思想或是操作方法,要想回归于本土,最大程度的减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我们就应当批判的看待它。作为社会科学重要一脉的社会人类学尤为如此,我们不仅要发掘各派视角和方法得以产生的条件与时代背景,更要在宏观层次上把握这门科学的旨趣之所在。易言之,我们要想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进步,就要了解人类学的终极关怀所在。多年前,老师曾经教导我说人类学是一门善待他人,让人成为人的学问。而伴随着我多年来的实践,无论理论思辨还是经验研究,我深深感到人类学确实如此。用更简练的话语来概括,人类学就是一门旨趣于仁的学问仁者,爱人。在研究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了解人、理解人并进而实现人的相互沟通与和谐。因此,用善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研究对象,以仁者的目光去关怀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学科职业伦理的问题,也是这门学问安身立命之本纳粹的研究不可谓不精深,但其最后下场世所共睹,实所共鉴。而这门学问也正如夫子心中的仁一样,他未必会给我们带来金钱、财富、荣耀、地位、权势,但是他给了我们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目光:在他者的目光里,我们勇于自觉疏离于这个熟悉的世界,为了人类另外一种可能性与多样性而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是艰辛的,难以取得突破的,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这里弘有了空间上的意义我们为了这份担当与责任,应当在他者的世界追溯人类共同的道统;毅充满了时间上的意涵在他者的世界里,我们并非浅尝辄止的,而是要深入进去,坚持不懈。当然,我们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一无所获的,或者是错误的,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又被新的研究推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追寻和探索是虚无的,因为这门学问仁爱的旨趣让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善待他人的同情式理解,充满智慧的朴素民族之方法等等的一切给了我们多彩的研究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去损人利己,不会支配他人,不会斤斤计较,却会收获友谊、收获智识,收获来自于远古的人类生命本能的悸动。仁者,爱人:社会人类学是一门如此的学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会人类学是有着如此要求的学问。
本文来自作者[漆东辰]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27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漆东辰”
本文概览:《过秦论》全文断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
文章不错《过秦论全文断句和重点字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