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由骨肉气血组成,佛法说,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这些物质有能量,能量的大小由物质本身的质量好坏所决定。体质好的人,身体的能量就会强大一些,反之则会虚弱一些。身体能量的聚集,会对身体本身,以及身外之物乃至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力的大小也就是所谓能量场的大小。身能量场就是人体气血充足到一定程度,向周围扩散的生物信息。
古人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体的运行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了外在的宇宙;心、肝、脾、肺、肾五脏,构成了内在的人体。它们相生相克、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对立、相互损益的。五行平衡,自然界风调雨顺;五脏和顺,人体才会健康长寿。按照佛法的说法,这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和谐统一。四大其中,地大有坚硬性,如骨头指甲头发等;水大有湿润性,如汗水血液等;火大有温热性,如身体的热能等;风大有动摇性,如外风大的呼吸、内风大的气脉及起心动念等。
四大构成(生)时,是按照风、火、水、地的顺序,由细到粗而来,四大分散(死)时,则是按照地、水、火、风的顺序,由粗到细而去。其中最重要的是最早来的风大和最后离开的风大,都是由比气息还要微细的起心动念所决定的。因此,心念是四大的核心,也是每个人身体的核心,更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中心所在。由此可知,心念才是身能量场的核心点。一个人的身体能够散发出多少能量,跟心念力量的强弱是成正比的。人是一个整体的能量场,气血构成的热能就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气血汇聚的部位,也就是能量最强的部位。能量场愈强的人,他的能量向周围扩散的范围就越广。好比电力越强,灯也就会越亮。能量场如同磁场一样,会对周围产生直接影响。磁场好的地方,人和事都会比较舒畅顺利;磁场不好的地方,对人事物则会产生各类阻碍。而最强大的磁场,就是我们生命内在的精神境界,即佛法所说的佛性,或者真心本性。所以,禅宗终极的生命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
由身体四大协调发生的身体运行,如行住坐卧、举止言行,起心动念、行为规范等,都会改变整个身体的能量场。如法得体的行为举止,就会产生正能量;伤害邪恶的行为,就会产生负能量。而最终能够掌控身体能量场的总枢纽,还是在每个人的起心动念处。
心念会受到外境和身体本身的扰乱,从而使人做出“没走脑子”的决定,所谓“心随境转”。无论外境对心扰乱的程度或强弱如何变化,凡夫的心总是脆弱、易变、无常的。心念也会对身体本身和外境进行干涉,从而产生作用,让一个人充满了理性的智慧光芒,这就是“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的写照。整个生命的正能量场,就是以现前一念“心”为中心地带,充而扩之—对每件事情都满怀感恩之情,对每个生命都充溢着觉者的爱心。真正所谓: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花开无数叶,叶叶见如来!
佛家认为组成人体的四大元素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教说法: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地也是周遍世界的,水也是周遍法界的,火也是周遍法界的,风也是周遍法界的,这个地水火都是有形的,风是无形的。我们人身体就是四大假合,四大和合而成一个身体,四大要是分离了,这身体就没有了。
四大是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就人体而言,皮肤、肉、骨头等等都属于地大,血液、汗液、唾液、尿液、内分泌液体、精液等等属于水大,体温、热量属于火大,呼吸、血液的流动等属于风大。
佛语四大皆空什么意思?
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构成的,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 “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
本文来自作者[趴在路边的石头]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241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趴在路边的石头”
本文概览:我们的身体由骨肉气血组成,佛法说,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这些物质有能量,能量的大小由物质本身的质量好坏所决定。体质好的人,身体的能量就会强大一些,反之则会虚弱一些。身体能量...
文章不错《地水火风四大述》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