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妙严寺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妙严寺记》,又称《湖州妙严寺记》,牟献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未署年月,原件纸本横卷,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为赵孟頫楷书之代表作。

《湖州妙严寺记》题额六个大字为篆书,其余整幅作品以楷书书写,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

结构布局端庄秀美。笔画开张舒展,点画精妙,使转灵活,于庄严规整中见潇洒俊逸,

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是后人学些赵氏楷书的最佳范本。

《湖州妙严寺记卷》写在乌丝栏白纸上,字大寸余,除题额外及文首名称,撰文、书文人名不计,全文84行,每行9个字,共756字。

《湖州妙严寺记》是牟巘撰文叙述妙严寺当时建寺、刻印《华严经》、《法华经》及藏《大藏经》等情况。

湖州妙严寺记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撰

撰文作者牟巘(献甫),四川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少卿,后因元军攻陷临安,即谢门不出,不愿入仕,隐居湖州故里南园三十六年,与赵孟頫莲花庄毗邻,卒年八十五。赵孟頫比牟巘年龄小27岁,为忘年之交。赵孟頫所书的许多碑刻都由牟巘撰文,如《松江宝云寺记》、《嘉兴重修儒学记》、《湖州妙严寺碑记》等,几乎到了非牟巘撰文赵孟頫不书的程度。

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并篆额。

此作未署书写年月,但据他所署的职衔---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可推测此卷当书于至大二年(一三○九)七月以后,或次年九月以前。据杨载《赵文敏公行状》记:“至大已酉(二年)七月,升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劲农事。未上。仁宗皇帝在东宫,遣使者召。”可知这个职衔虽被任命,却未上任,此时正在湖州家中,至次年九月,他才应召赴大都(今北京)。因知此卷是他五十六或五十七岁时的作品,正是他中期稍晚时的作品。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东接乌戌,南对涵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妙严寺原名东际寺,位于双林镇荣家土斗村和练市镇竹子土斗村交界处,距练市的徐林村3华里。《湖州妙严寺记卷》中的乌戌就是乌镇,涵山即含山,洪泽就是两村交界的洪泽塘河,洪城是马腰的洪城(省级文保单位),如今两村交界处的妙严寺已经没有了,但是妙严寺西侧的三孔石桥——妙严塘桥还在。

《湖州妙严寺记》如何流落至美国 ?

牟巘撰文叙述妙严寺当时建寺、刻印《华严经》、《法华经》及藏《大藏经》等情况。赵孟頫所书写之后,并没有刻石,手迹藏于僧人手中甚久,元无人题跋,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方有做过监察御史的嘉善画家姚绶(公绶)作了四段题识。

据题识,此《湖州妙严寺记卷》当时归僧人雨俺所有,《湖州妙严寺记卷》保存完好如新。民国初年此卷归大收藏家叶恭绰(誉虎)收藏(叶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画院院长)。后由大收藏家谭敬(区斋)收藏,此卷由谭妻带到台湾,1970年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收藏。

赵孟頫

赵松雪(1254—1322),即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牟巘

牟巘(1227~1311)字献甫,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1276)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

元代大文豪黄溍对牟巘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五《牟伯成墓碑》则记录:“然自大官显人过吴兴者,必求大理公,拜床下得一言而退,终身以为荣。”可见牟巘在当地的声望与影响。

牟巘与赵孟頫

牟巘以其道德文章成为当时学子们效仿的对象,皆以能与其交往为荣。赵孟頫以皇室贵胄的身份与大其二十七岁的牟巘交往,并留下了很多合作,赵孟頫所书的许多碑刻都由牟巘撰文,如《松江宝云寺记》、《嘉兴重修儒学记》、《湖州妙严寺碑记》等,几乎到了非牟巘撰文赵孟頫不书的程度,如上述《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记》、《玄妙观三门碑铭》都是赵孟頫恳请,牟巘才撰文的(《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八)。

大德元年(1297),赵孟頫还书牟巘诗卷,以供友人摹刊(《桐江续集》卷二十三)。牟巘去世后,赵孟頫撰写《牟巘墓志铭》(《吴兴备志》卷二十四)。而牟巘还为赵孟頫所书《文赋》作题跋,对其书法大加赞赏(《石渠宝笈》卷五)。

南宋灭亡时,牟氏父子就已退不任事。《元儒考略》卷二记载,南宋故相留梦炎(1219-1295)降元,为吏部尚书,曾以翰林之职招牟巘的儿子牟应龙,牟应龙坚拒不出,家庭状况也由此愈加贫困。赵孟頫为牟应龙书《乞米帖》,希望仁人义士能给予帮助,老朋友的殷殷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在书中,赵孟頫还把牟应龙直比陶渊明、颜真卿,从另一个侧面对牟应龙的气节给予了高度赞扬。

附《湖州妙严寺记》全文

湖州妙严寺记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撰

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并篆额。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东接乌戌,南对涵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映带清流而离绝嚣尘,诚一方胜境也。先是,宋嘉熙(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公元1237-1240年)间,是庵信上人于焉创始,结茅为庐舍,板行华严、法华、宗镜诸大部经。适双径佛智偃溪,闻禅师飞锡至止,遂以妙严易东际之名,深有旨哉。其徒古山、道安,同志合虑,募缘建前后殿堂,翼以两庑,庄严佛像,置《大藏经》,琅函贝牒,布互森罗。念里民之遗骨无所于藏,遂浚莲池以归之。宝祐(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公元1253-1258年)丁巳(公元1257年),是庵既化,安公继之。安素受知赵忠惠公维持翊助,给部符为甲乙流传,朱殿院应元实为之记,中更世故,劫火洞然。安公乃聚凡砾,扫煨烬,一新旧观。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公元1271-1294年)间,两诣阙廷,凡申陈皆为法门。及刊大藏经板,悉满所愿。安公之将北行也,以院事勤重付嘱如宁,后果示寂于燕之大延寿寺。盖一念明了,洞视死生,不间毫发。宁履践真实,追述前志,再庋(音轨,放置,保存)一大藏,命众翻阅。创圆觉期,会建僧堂圆通殿以安像,设备极殊。壬辰(公元1292年),受法旨升院为寺,扁今额焉。继宁者,如妙。重辟三门两庑庖湢(音碧,浴室)等屋。继如妙者,如渭。幻十八开士于后殿两厢,金碧眴耀。复增置良田,架洪钟。继如渭者,明照。方将竭□(广字头下上下结构,上左丰右欠,下足)作兴,未几而逝。众以明伦继之。乃能力承弘愿,大阐前规,重新佛殿,建毗卢千佛阁及方丈。凡寺之诸役,皆汔于成。 

顾未有以记也,都事明秀状其事,因余友文心之来求余记。若夫檀施之名氏,创建之岁月,载于碑阴。闻能仁氏集无边开士于七处,九会演唱杂花,以世主妙严冠于品目之首者,良有以也。余老于儒业,独未暇备,殚其蕴奥,以理约之。世主即佛心也,妙严乃佛心中所现之事相也。今重重邃宇,广博殊丽,苟非佛心所现,孰能有是哉?使推广此心一切时中,饶益有情,大作佛事,则上邻日月,下绝空轮,皆所谓妙庄严域者也。不则,吾何取焉乃为说偈:

妙庄严域与世殊,非意所造离精粗。

佛心幻出真范模,清净宛若摩尼珠。

光明洞洞含十虚,殿堂楼阁并廊庑。

天人降下黄金都,地神捧出青芙蕖。

万善万德均开敷,广推祖道充寰区。

警发品类空泥途,曰福曰寿资皇图。

尚何尔佛并吾儒,世出世异惟道俱。

功侔造化超有无,其不尔者胡为乎??

姚姓的传统文化

项 穆《书法雅言》

目录:

1、书统

2、古今

3、辨体

4、形质

5、品格

6、资学

7、规矩

8、常变

9、正奇

10、中和

11、老少

12、神化

13、心相

14、取舍

15、功序

16、器用

17、知识

1、书统:

1、河马负图,洛龟呈书,此天地开文字也。羲画八卦,文列六爻,此圣王启文字也,若乃龙凤龟麟之名,穗云蝌蚪之号,篆籀嗣作,古隶爰兴,时易代新,不可殚述,信后传今,篆隶焉尔,历周及秦,自汉逮晋,真行迭起,章草侵孽,文字菁华,敷宣尽矣。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名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

译文:龙马从黄河中出现,背负“河图”,社龟从洛水中出现,背负“洛书”,这是天地开启文字的端倪。伏羲氏演画八卦,周文王排列六爻,这是圣贤君王开启文字的源头。至于龙书、凤书、龟书、麟书的名目,八穗书、云书蝌蚪书的字体,篆书的出现,隶书的兴趣兴起,世易时移,不可尽述,虽然传说中的字体很多,但延续到后世,传递到今天的只有篆书和隶书。从周代到秦代,从汉代到晋代,楷书、行书相继形成,章草也渐渐形成了汉字的主要字体几乎完全地铺陈和流布开来。那么书法是怎么出现的呢?帝王的治国策略,圣贤的文章学术,以至于奥妙的文辞和佛学经典,诸子百家和各种学术流派,诗歌的劝善,碑铭的训导戒止,不通过书写文字的方式怎么能记录呢?因此书法的功效,与天地一起流行,是守护政教经典的。

2、夫投壶设矢,犹标观德之名;作圣述明,本列入仙之品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第唐贤未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之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其间豪杰奋起,不无超越寻常,概观习气风声,大都互有优劣。我明肇运,尚习袭规。丰、祝、文、姚,窃追唐躅,上宗逸少,大都畏难。夫尧舜人皆可为,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师也,所愿学是焉。奈自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迩年以来,竞仿苏米。王马疏浅俗怪,易知易非;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斯风一倡,靡为可追;攻乎异端,害则滋甚。

译文:投壶设矢只是一种游戏,尚且有人标榜可以从中观察参与者的品德;而书法是彰显圣人言论、记述贤明意志的事业,本来就应该定位于超出凡庸的品第,宰我声称孔子比尧、舜更有德行, 我则说王羲之兼容了钟繇和张芝,王羲之作为正统而流传,万世不变。但是,唐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筋力法度,却失于严刻拘谨;宋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意气精神却失于放纵妄为;元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性情体势,却失于温软柔弱。其间涌现了很多出色的书家,并非没有超凡脱俗者,不过概括地考察众多书家的习惯和风格,基本上没有优长的一面。我们大明开国后,还只是沿袭元代的格局,丰坊、祝允明、文徵明、姚绶诸家,私下追寻唐人范式,并向上取法,王羲之,但大都畏避王氏的难能之处。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又何必畏避王羲之呢,我只要视王羲之为自己的老师一心学习他就是了。怎奈从祝允明、文徵明谢世以后,王问、马一龙等人扰乱书法本源,南方、北方都不平静;近年来时人又竞相模仿苏轼、米芾。王问、马一龙疏陋浅薄、庸俗怪诞,容易知晓他们的不足;苏轼、米芾激扬凌厉、矜持骄傲,很少有人察觉他们的过失。这种风气一加倡导,造成的损失便难以补救;致力于学习异端,危害更大。

3、况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宣圣作《春秋》子舆距杨、墨,惧道将日衰也,其言岂得已哉?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取舍》诸篇,不无商、韩之义刻;《心相等论》,实同孔孟之思。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书乎?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子舆距扬墨于昔,予则放苏米于今,垂之千秋,训者复起,必有知正书之功,不愧为圣人之徒矣。

译文:况且文章学术,治国方略,都是人心引起的。如果人不端正,所引发的思想观念就会是偏邪的。孔子编纂《春秋》,孟子抗距杨朱,墨翟的学说,都是因为担心正道的衰微,他们的言论难道不是不得已才发表的吗?柳公权说:“心意是端正的,笔法就会端正。”我想说的是“人品是端正的书法就会端正。”下文的《取舍》各篇的主张,并非没有商鞅、韩非的严刻;《心相》等篇的议论,实在符合孔子、孟子的思路。六经不是良知之学吗?传布六经的不是文字吗?使书法纯正,是用来使人心纯正的;使人心纯正是用来维护圣人之道的。从前孟子抗距杨朱墨翟的学说,现在我要放逐苏轼、米芾的书法。我的主张流传到千秋之后,有识之士一定会知道我促使书法纯正的功绩,这样我就不愧是与圣人同类的人了。

2、古今:

1、书契之作,肇自颉皇;佐隶之简,兴于赢政。他若鸟宿芝英之类,鱼虫薤叶之流,纪梦瑞于当年,图形象于一日,未见真迹,徒著虚名,风格既湮,考索何据?信今传后,贵在同文;探赜搜奇,要非适用。故书法之目,止以篆、隶、古文,兼乎真行草体;书法之宗,独以羲、献、萧、永,佐之虞、褚、陆、颜。他若急就、飞白,亦当游心;欧、张、李、柳,或可涉目。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初规后贤,冀追前哲。匪日生今之世,不能及古之人,学成一家,不必广师群妙者也。米元章云:“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自画固甚。又云:“真者在前,气焰慑人”畏彼益深。至谓:“书不入晋,徒成下品。”“若见真迹,惶恐杀人。”既推二王独擅书宗,又阻后人不敢学古,元章功罪,足相衡矣。

译文:古文字的产生,肇始于仓颉;隶书的便捷,兴起于秦始皇。其他如鸟书、转宿篆、芝英书之类,鱼书、虫书、薤叶书之流,以及当年因梦境、祥瑞创造的字体,只不过是一时偶发形象的刻画,只有虚幻的名称,却没人见过他们的真面目,既然它们的书写风格都已埋没,又有什么考察求索的依据呢?取信今人、传之后世,只有依靠统一的文字;而上面提到的那些字体,一味地探索玄妙、搜求奇特,其实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所以书法涉及的字体名目,主要就是篆书、隶书和古文,再加上楷书、行书和草书;书法的正宗,只能是王羲之、王献之萧子云和智永诸家,再辅以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颜真卿等人。此外,章草飞、白书也是也要适当留意,欧阳询、张旭、李邕、柳公权等人也可加以关注。常言道以上品为取法对象,所能达到的只不过是中等水平。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效法后世有才能的书家,然后向上溯源,追求淳古的风范。不是今人比不上古人,也不是自成一家而不必广泛学习古代名家们的妙处。米芾说:“因为有时代的限制,所以不能高雅古朴。”这实在是严重的自我封闭。又说:“古人的真迹摆在眼前,气焰慑人。”这又是对前贤过分畏惧。他还说:“不符合晋人格调的书法,其品第是低下的。”又说如果见不到古人的真迹,就会感到万分惶恐。“既主张只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才是书法的正宗,又发表种种应言说阻拦后人,可以说米芾的功绩被其过失抵消了。

2、噫!世之不学者固无论矣,自称能书者有二病焉。岩搜海钓之夫,每索隐于秦汉;井坐管窥之辈,恒取式于宋、元,太过不及,厥失维均。盖谓今不及古者,每云今妍古质;以奴书为诮者,自称独擅成家。不学古法者,无稽之徒也;专泥上古者,岂从周之士哉!夫夏彝商鼎,已非污尊坏饮之风;上栋下宇,亦异巢居穴处之俗。生乎三代之世,不为三皇之民,矧夫生今之时,奚必反古之道!是以尧、舜、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大成;史、李、蔡、杜,皆书祖也,惟右军为书之正鹄。

译文:世间不学习的固然不论了,自称能书的有两个毛病呀:广泛搜寻的人,每索隐于秦、汉;眼界窄小的人,常取法于宋、元。太过与不及,其失是相同的。大致称今不及古的人,每说今书妍美古书质朴;以奴书为讥消的人,自称独自据有一家之法。不学古法的,无稽之徒呢;专拘泥上古的,难道跟从周代的士人吗?那夏彝商鼎,已不是掘地为坑当酒尊以手捧饮的风气;宫殿上栋下宇的建筑,一也不同巢居穴处的习俗。生于三代之世,不为三皇之民,何况生今之时,何必复古之道?所以尧、舜、禹、周皆圣人呢,独孔子为圣之大成; 史、李、蔡、杜皆书祖呢,只右军为书之正确的目标。

3、奈何泥古之徒,不悟时中之妙,专以一画偏长,一波故壮,妄夸崇质之风。岂知三代后贤,两晋前哲,尚多太朴之意。宣圣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世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谓之曰天之未丧斯文,逸少于今复起,苟微若人,吾谁与归。

译文:奈何泥古之徒,不明白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之妙;专以一画特别擅长,一波特别豪壮,胡夸推重质朴之风。岂知三代后贤,两晋前哲,尚多原始质朴大道之意。宣圣说:“文华质朴配合得宜,然后君子。”孙过庭说:“古不违背时尚,今不等同低劣。”细察此二语,与时世推移,规矩顺从心意,中和为准绳。如果说天之未丧亡此文,逸少于今天再起,卑下低微如普通人,我将跟从谁?

3、辩体:

1、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

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宜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爰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考之先进,固有说焉。孙过庭曰“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操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此乃舍其所长,而指其所短也,夫情悟其所短,恒止于苦难;恃其所长,多画于自满。孙子因短而攻短,予也就长而刺长。使艺成独擅,不安于一得之能;学出专门,益进于通方之妙。理工辞拙,知罪甘焉。

译文:人为万物之灵, 是因为人的全身是由心灵主宰的。心灵达到一定的高度,含蕴它就成了道德,彰显它就成了才能,培育它就成了功业,树立它就成了节操,表达它就成了文章,运化它就成了字迹,取代了结绳的记事方式其功绩与著书立说是同样的,其奇妙比得上神仙。如果不是具有极高智慧的通达之人,谁能深刻观察到这里面的神奇?但是如同人的脸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心灵也是不一样的,人的内心外化为书迹,也就是种种不同的表现。所以就算濡墨作书的人同样都是行家,他们在创作中也会各有各的体势、气质。先辈对此早有议论。孙过庭说:“拘谨顾忌的人其书法有拘束的毛病;轻率简慢的人其书法有不合规矩的毛病;暴跌张狂的人,其书法过分剽悍急迫;犹豫不决的人,其书法流于迟滞生涩。”这样的议论是搁下了书写者的长处,书写者就可以不再为短处所困;依赖自己的长处,书写者就会被自满情绪所限。孙过庭针对书写者的短处展开讨论,我则针对书写者的长处展开批判,使他们能够成就专门的优长而不沾沾自喜,致力于某一方面而更向全面全面精通的高度去发展。或许我的言辞并不巧妙,然而我的道理却是切实可行的;如果有人要指责我,我甘愿领受他们的指责。

2、夫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襟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遒;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惭端厚;庄贤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驶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近也。他若偏泥古体者,蹇钝之迂儒;自用为家者,庸僻之俗吏;任笔骤驰者,轻率而逾律;临池犹豫者,矜持而伤神;专尚清静者,枯峭而罕姿;独工丰艳者,浓鲜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甘于暴弃者也。第施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已。审斯二语厌倦两忘。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

译文:人的性情有刚有柔,他们来自天生的禀赋;手的运用,有时与心思背离不协,有时又配合协调。严谨安分的人,其书法拘束而不通达;豪放飘逸的人,其书法偏离了典范的法式;敏捷强劲的人其书法惊异急促而不蕴藉;和缓慎重的人,其书法顾虑拘谨而不活跃;简括峻拔的人,其书法生硬突兀而不遒劲;严肃密实的人,其书法收束质实而没有逸致;温和润泽的人,其书法妍美妩媚而缺少高怀;追求枝节奇异的人,其书法雕琢描画而过于苛细;雄奇壮伟的人其书法本来就乏于从容和缓;委婉畅快的人其书法却又亏于端严厚实;庄重质朴的人其书法近似钝拙而没有韵致;风流华美的人,其书法又过于华而不实;迅捷活泛的人,其书法似乎缺乏精密深邃之意;纤巧华茂的人,其书法尚且多有散漫迟缓之态;爽快劲健的人,其书法涉及剽悍张狂之弊;很重老到的人,其书法又欠缺新意奇趣。凡此种种,都是任凭各自性情的偏好,而成就了与其资质接近的书法样式。此外偏执地拘泥于古体的人,其书法如同步履迟滞的腐儒;只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的人,其书法如同庸俗褊狭的小吏;用笔放任疾速的人其书法轻率而超出了法度;提笔作书却又犹豫不决的人,其书法矜持而神采受到了影响;单单追求清新刚劲的人,其书法枯槁突兀而缺欠姿容;一味修习丰满艳丽的人,其书法浓厚光亮却缺乏骨力。这又是偏偏喜欢放任自己的性情,甘愿自暴自弃人,但是施教的人贵在甄别对象,自学的人先要约束自己。细究这两名话,厌恶和疲劳都会忘掉。顺随世事的浮沉,考量人们性情的特点来决定进退的方向,何必担忧书法的体势不能达到中和的境地呢?

4、形质:

1、穹壤之间,齿角爪翼,物不俱全,气禀然也。书之体状多端,人之造诣

各异,必欲众妙兼备,古今恐无全书矣。然天地之气,雨旸燠寒,风雷霜雪,来备时叙,万物荣滋;极少过多,化工皆覆。故至圣有参赞之功,君相有燮理之任,皆所以节宣阴阳而调和元气也。是以人之所禀上下不齐性赋相同,气习多异,不过曰中行、曰狂、曰狷而已。所以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日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译文:天地之间,任何一种生物都 不可能同时长有牙齿、角、爪和翅膀,这是受之于自然造物的结果。书法的体势、样式多种多样,人的造诣各有不同,设若一定要使书法具备所有的妙处,那么恐怕从古到今都不会有真正完美的书法了。然而天地之气是有变化的,有雨天、晴天,也有温暖寒冷;有风有雷,也有霜有雪;如果它们顺随时序的变化,万物就会繁荣地生长;而如果它们要么极少,要么过多,万物的生长就会被破坏。因此,至圣先贤有参与协助造化的功业,帝王将相有谐调天地阴阳的重任,这都是用来调节阴阳、调和元气的。尽管人的天性是一致的但人的禀赋有高低的不同,后天养成的习惯也不大一样, 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分为合乎中道、一味进取和拘谨保守三类。书法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所以人在书法上的表现可以相应分为中和、肥、瘦三类。

2、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太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此中行之书也。若专尚清劲,偏乎瘦矣。瘦则骨气易劲,而体态多瘠。独工丰艳,偏乎肥矣;肥则体态常妍,而骨气每弱。犾人之论相者,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使骨气瘦峭,加之以沉密雅润,端庄婉畅,虽瘦而实腴也。体态肥纤,加之以便捷遒劲,流丽峻洁虽肥而实秀也。瘦而腴者,谓之清妙,不清则不妙也。肥而秀者,谓之丰艳, 不丰则不艳也。所以飞燕与王嫱齐美,太真与采苹均丽。譬夫桂之四分分,梅之五瓣,兰之孕馥,菊之含丛,芍药之富艳,芙蕖之灿灼,异形同翠,殊质共芳也。临池之士,进退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是犾自狂狷而进中行也,慎毋自暴且弃哉。

译文:判断书法如同评定相貌,不肥不瘦,不高不矮,才是恰如其分的美。如果有这么一种书法,长短合适,轻重平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那么它就是恰到好处的书法。假如单一地崇尚清劲,就会使书法偏向瘦的一面;字瘦了,虽然骨气易于强劲,但体态难免单薄。假如一味地追求丰艳,就会使书法偏向肥的一面;字肥了,虽然体态常常妍美,但骨气往往薄弱。就象人们评定相貌一样,瘦到显露骨头的程度,胖到显露肥肉的程度,那当然是不美的;瘦而看不出骨头,胖而没有多余的肉,那才是美好的。骨气清瘦峭拔的书法,假设加上深沉温润,那么它就既是端庄的、又是流畅的,它的瘦就只是表面的,而实际则是丰腴的。体态丰满纤弱的书法,假设加上简捷遒劲,那么它就既是流丽的,又是严整的,它的肥就只是表面的而实际则是秀美的。表面瘦而实际丰腴的称之为清新美妙,不清新就不美妙了。表面肥而实际秀美的,称之为丰腴艳丽,不丰盈也就不艳丽了。所以,清妙的赵飞燕和王昭君是美的,丰艳的杨玉环和江采苹也是美的。比如桂花分为四瓣,梅花分为五瓣,兰花含蕴香气,菊花笼络聚集,芍药富丽鲜艳,荷花灿烂亮丽,它们形状各异而无不葱翠,质地不一而共同芬芳。学习书法的人士,要在肥瘦之间增损调整,以达到精深的中和妙境,这就象可以从急躁激进或拘谨保守提升到合乎中道一样,可千万不能自暴自弃呀。

5、品格:

1、夫质分高下,未必群妙攸归;功有浅深,讵能美善咸尽。因人而各造其成,就书而分论其等,擅长殊技,略有五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并列精鉴,优劣定矣。

译文:人的天资有高下之分,不一定具备众多的优长;所下功夫有深有浅,那里能尽善尽美。自身条件决定了所能达到的高度,因而人们的书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书家各自的擅长和特殊的技能,大概可以分为五等:一是正宗,二是大家,三是名家,四是正源,五是傍流。下面将列出五个等级确切的鉴别方式,它们的优劣就可以确定了。

2、会古通今,不激不励;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鲜。此谓大成已集,妙入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篆隶章草,种种皆知;执使转用,优优合度;数点众画,形质顿殊;各字终篇,势态迥别;脱胎易骨,变相改观。犹之世禄巨室,方宝盈藏,时出俱陈,焕惊神目,二之大家也。真行诸体彼劣此优;速劲迟工,清秀丰丽;或鼓骨格,或炫标姿;意气不同,性真悉露。譬之医卜相术,声誉广驰,本色偏工,艺成独步,三之名家也。温而未厉,恭而少安;威而寡夷,清而欠润;屈伸背向,俨具仪刑;挥洒张驰,恪遵典则。犹之清白旧家,恪尊典则。犹之清白旧家,循良子弟,未弦新业,不坠先声,四之正源也。纵放悍怒,贾巧露锋;标置狂颠,恣来肆往;引伦蛇挂,顿拟蟇蹲;或枯瘦巉岩,或浓肥而泛滥。譬之异卉奇珍,惊时骇俗,山雉片翰如凤,海鲸一鬣似龙也,斯谓傍流,其居五焉。

译文:在古今之间融会贯通,不激昂,不凌厉;规矩纯熟,骨气清静,态度平和;擅长各种字体,流露一派天机;格调巍然端庄,极其神奇鲜活。如此水平的书家可以称得上集大成者,其妙处随时符合中道,他们继往开来,留下了永久的典范,这是作为第一等的“正宗”。熟悉篆书、隶书章草等各种字体,轻松掌握执、使、转、用等笔法的要领;很多个点、很多个笔画并列出现时,其形体和气息有着丰富的变化;每个字,乃至全篇的字,其体势、姿态迥然有别;有脱胎换骨的奇妙,极千变万化之能事。好比世袭俸禄的大户人家藏有很多来自各方的宝物,不时地拿出来摆放陈列,令人炫目惊心,这是作为第二等的大家。楷书,行书等各种字体,有的写的好一些,有的写得差一些。或快而有力,或慢而工整;或清新秀美,或丰腴艳丽;或振作骨气,或显示风姿;虽然意态气概各不相同,但真情实感充分流露。好比医卜相术之士声名远扬,而其本人的确有独一无二的技艺,这是 作为第三等的“名家”。温和而不够果断,庄重却稍歉安祥;威严而缺少平和,清瘦却歉缺润泽;伸缩向北,严格地符合法度;挥洒张弛,谨慎地遵从准则。好像清白的没落人家,年轻的一代安分守己,尽管没有开创新的事业,但也没有失去祖先的名声,这是作为第四等的“正源”。放纵剽悍,气势强盛;卖弄技巧,暴露锋芒;标榜癫狂,往来恣肆;竖画就像挂在树上的蛇,顿笔如同蹲着的蛤蟆;或枯瘦而险峭,或浓重而散漫,这好比特殊的花卉和奇怪的物品,能使一般人大感惊诧,如同山鸡只有几片羽毛像凤,海鲸只有一条鱼髻像龙,这是作为第五等的“傍流”。

3、夫正宗尚矣,大家其博,名家其专乎,正源其谨,傍流其肆乎。欲其博也先专,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平和,寝食不忘,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译文:正宗为上,大家渊博,名家专一,正源严谨,傍流肆意。要想渊博,先要专一;与其肆意,不如严谨。从严谨到专一,从专一到渊博,,规矩通达明了,志气淡泊平和,寝食不忘书法要义,心摹手追而不自满,经过这样的步骤,虽然不一定能达到高妙的正宗境地,但一定能够超越名家的行列。

凌波仙子指的是兰花还是水仙花,说出你的理由!!!

郡望 吴兴郡

周朝置县,秦汉设吴兴郡,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其辖地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举家定居吴兴,隋朝仁寿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濒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时曾改湖州为吴兴郡。姚氏成为吴兴大族、望族,吴兴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外迁异地子孙遂以吴兴标谤郡望。福州闽东地区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分支。所以,族谱、楹联都标明吴兴望族、吴兴衍派、吴兴郡姓。

南安郡

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堂号 三畏堂: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历山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堂山堂

耕历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潮山堂:长乐

穹窿堂:宁德

中山堂:闽侯

天马堂:屏南

隆山堂:福安

中沁堂:莆田

罗山堂:晋江

仙源堂:黄柏

南溪堂:浦城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求正堂:以舜帝至圣至仁至善至孝至义为正而谓名号。

仁圣堂

存仁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世德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藻镱堂

谐孝堂

承德堂

重华堂

上郡堂 四言通用联 书法魏晋;史撰梁陈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姚绶,字公绶,号榖庵、云东逸史、江西逸史,又称丹丘先生,嘉善人。擅长画山水,取法于吴镇、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也写竹、石;工行草书,取法魏晋;又能诗,有《榖庵集》。下联典指唐初时期的史学家姚思廉,字简之,本为吴兴人,后迁关中为万年人。父亲姚察,在南朝陈任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从小跟从父亲学汉史,得家学,在隋为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

爵封梁国;文重桐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为避开元年号,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睿宗时期,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国公,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习,推行焚埋法,减轻了灾情。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散文家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安徽省桐城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40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轩全集》。

学闳两汉;书撰梁陈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翰林学士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少从许衡游,有西汉风。有《国统离合表》、《牧庵集》。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励精学业,授秘书丞,敕成陈、梁二史,未毕,临亡,戒子思廉续成之。文明世泽;元德家声:上联典指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虞舜时代,为华夏文明肇始期。下联典指舜禅让于禹,斯为元(大)德。弘文学士;庐墓家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姚思廉,累官弘文馆学士。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姚栖云与其子、孙、曾孙,四世孝亲,庐墓终丧。 五言通用联 远山岚邑近;斜日树阴疏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句联。姚伦,唐朝任扬州大都督符参军。

大典光华夏;文章耀桐城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画家姚广孝,长洲人。14度为僧,工诗画,识阴阳数术之学,为燕王心腹谋士。燕王立,录功第一,拜太子师。尝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等。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散文家姚鼐(公元1731~1815年),字姬传,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中山等书院。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提倡唐宋古文传统,对清朝时期的经学、文学影响很大。所著《登山泰山记》等山水文章,为后人称道。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

父子成双史;兄弟号二姚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乐为之用。兄弟均立大功,声盖一时,关中号“二姚” 六言通用联 建德长绵世泽;虾湖丕振家声

此联为安徽省贵池市姚氏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支姚氏由建德县迁来。下联典出该祠为虾湖(因产大白虾而得名)旧址 七言通用联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进士姚文然自题联。姚文然,桐城人。入清授国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书。于国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等,知无不言。所著奏疏及诗文集,皆质实醇厚,有古风,卒谥端恪。

立定脚跟竖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进士、书法家姚文之自题联。姚元之,字伯昂,桐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工隶书、行草,画笔亦妙。有《竹叶亭杂诗稿》。

天开美景风云静;春到人间气象新

此联为明朝通判姚琛撰书春联。姚琛,字弦璧,潮阳人。由抚州通判迁顺天治中,之官三日,即疏乞归养,以孝闻。乡人多所感化。

寨主子终谐贵妇;刺史女得偶相公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姚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姚崇事典。 十六言通用联 抗心希古,任其所向;含毫命素,动必依真

此联为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名画记》联语。

既儆既戒,惠此中国;来旬来宣,玉于太原

此联为江碧山赠姚亮甫联。 桃木为日晷天竿 。“兆”者为“桃”,相传夸父以桃木为权杖,以阳平为桃都(即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以大桃木为日晷(rì gu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灵宝)追赶太阳,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古时,日晷的日影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女”旁则表示源自夸父氏女系祖先。“兆”与“女”合而为“姚”。

因此,汉语言文字“姚”拆开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古时占卜时以火灼龟甲,观察龟甲产生裂痕的形态以占吉凶,成为卜兆或占兆,引申为预兆,有未卜先知之意。因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产桃,因而桃树成为姚人的神树和社树。姚人在门户上插桃树枝、举桃树枝扫帚引路,以辟鬼驱邪。后来,用桃树木制作的物品演变成为巫师、道士等职业的工具。

由于姚人将桃树视为神灵,久而久之,桃树就成为了姚部落的原始图腾。姚姓的姓氏图腾“”,即是由桃树形状演变而来。 可见,姚姓的姓氏图腾源自桃树,与预测 占卜有关。在古代,预测占卜之术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和特殊的智慧。这似乎预示着,姚人将成为一个睿智聪明的族群。 湖南益阳姚氏字辈:“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勋猷著鼎铭”。 湖南平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四川恩溪姚氏字辈: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四川南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廷思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广西市里姚氏字辈:“存仲祖广万伯兴再天文世代昌荣远佑启振乾坤”。 安徽合肥姚氏字辈:“励德从大本”。 江苏盱眙姚氏字辈:“瑞玉兰生辉”。 姚氏雍睦堂字辈:“衅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暎朝霞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姚氏一支字辈:“(培)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 姚氏一支字辈: “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傅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选振家声”。 姚氏一支字辈:永常久福秀 锡成益洪隆 忠贤全德信 瑞肇振玉明 四川资阳姚氏字辈:史翰文章重 卿士若永良 臣忠常贞靖 宣藩德惠长 山东临沂费县姚氏一支辈:汝舜禹扬启章吉玉连锡;应文景德尊宗道学孔思;仁义礼智信正大光明仕;性情自爱国一家庆传之。 安徽省当涂县姚氏一支字辈:正志光明,克昌其寿。 湖南省永顺县万坪镇晓寨村姚氏(三公后裔)字辈:良宗千;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雄开家声远,先绪德泽长,光前有昭继,永业成兴邦。 姚氏一支字辈:川继永春 堂开百世 山俊发茂 得寿万年 公盛堂江苏省赣榆县姚朱范村姚氏字辈:圣在永世继;万克焕开明;德立延敬慎;肇建善庆同

每至寒冬腊月,人们喜欢从市上买回水仙鳞茎球,置于盆盎中,加些清水,置于窗台、几案之上。只见它萌芽吐翠,春节前后即可观赏到绽开的花朵了。在古代的花历著录中,水仙被列为殿岁花之一,它“前接腊梅,后迎江梅”(《学圃杂疏·花疏》),其时万木萧瑟寂寥,唯松、竹、梅等数物可以为伴,因而被赞为“岁寒友”,是传统的岁朝清供之一。

水仙是石蒜科中的代表花卉。根似蒜头而大,叶似蒜叶而厚,中空的花茎于叶根间抽出,茎头具数花,六裂而色白,中有**副冠,状如浅杯,白冠黄心相映成趣,因此水仙在古代又有金盏银台的称呼,不过这是专指水仙中单瓣的一类。此外还有重瓣(古称千叶)的一类,花瓣卷皱,下部淡黄而上部淡白,无杯状副冠,又称玉玲珑。

明文震亨《长物志》说;“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按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已认识水仙了。然而这话尚未加以证实,姑且存而不论。较为可信的倒是同时代的著作《太平清话》(明陈继儒撰)中的讲法:“宝庆人呼水仙为雅蒜。”宝庆是南宋理宗的年号(1225~1227),宝庆元年朝廷升邵州为宝庆府,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市、新邵、邵东、新化等县,因而又是府名,《太平清话》所指当为后者。这就可以肯定,南宋水仙己有了雅蒜之名,其名出自湖南人之口。《太平清话》的记载是比较符合历史实情的,这里指的是,历史上,湖南与水仙确实有不同寻常的联系。

原来,我国的两湖(湖北湖南)在宋时是水仙的著名产地。宋刘邦直有诗云:“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荆州即禹贡九州之一,汉代起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范围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两域。此前的黄庭坚,亦在逗留荆州(治所江陵)时,创作了三首水仙花诗,其诗篇篇俱佳,不妨移录如下: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奇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时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釄倒,只比寒梅无好枝。(《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同上题其二)

水仙别名凌波仙子,其典即出自黄诗。他总共写了四首水仙花诗,三首均作于荆州一地,显非偶然。而按宋人的考证,水仙原先就是荆州的土产,此说见《南洋诗注》,其云:“此花……本生武当山间,土人谓之天葱。”武当山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古代属荆州之域。既然如此,荆州盛产水仙,自是情理中的事了。

不过,说到水仙在我国的起源、问世,宋人的见解是值得商榷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一段话必须注意:“奈祇出拂林国,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籽,冬生夏死。”所述分明就是水仙。从词源上考,奈祇与水仙的波斯语Nargi,阿拉伯语Narkim,英语Narcissus及植物分类学上的属名Narcissus均相谐音,而水仙仅存一属,可见,奈祗非水仙莫属。今天,我们已知,水仙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亚也有分布。中国水仙是西洋水仙的一个变种,这在现代植物学中已有定论。段氏文中的拂林国,即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今土耳其境内),其国自唐贞观十七年(643)至开元十年(722)曾五次遣使访问长安,水仙很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输入中土的。《花史》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用这么贵重的花盆来供奉水仙,说明当时水仙在宫廷中尚属于希罕物。由此看来,宋人的水仙“本生武当山间”,不过是引进的水仙后来可能首先是在武当山落户而造成的误会罢了。水仙在武当山的引种和传布也许与宗教界人士的努力有关(武当山是道教名山,自东汉起就有道士在山中修炼),因为据考,历史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都有水仙的野花分布,而多以寺庙为中心。这里所说的寺庙,事实可能还应加上道教的宫观吧。

今存最早的水仙诗为五代入宋的道士陈抟所作,前此尚未发现有咏水仙花诗的。(陈抟早年曾在武当山的九室岩隐居,这是道教以及道教圣地武当山与水仙有着奇特的不解之缘的又一个证据)宋代,特别是自南宋起,写水仙的作品多起来了,显然水仙很快在各地有了较广泛的栽培。例如,宋人杨仲囦,一次就从萧山“致水仙一二百本,极盛”,他还特意为此写了一篇《水仙花赋》。水仙不仅传布到江南的萧山,而且从此一直到清代,江南都成了著名的水仙盛产地,其中尤以嘉定、苏州、南京享有盛名。今天,大家都知道水仙是“闽南名产”,出福建漳州,其实这个名头只是近一二百年才响起来的,不过必须承认,它是后来居上了。

水仙与水石同供,翠叶亭亭,花白香幽,风姿的确是清奇俏雅。人们历来喜欢将它比作不染风尘的天仙美女。宋人高似孙《水仙花赋·后赋》这样描写道:

仿佛睹一美人于水之侧……其状也,皓如鸥轻,朗如鹄停;莹浸玉洁,秀含兰馨。清明兮如阆风之翦雪,皎净兮如瑶池之宿月。其始来也,炯然层冰出皎壑;其徐进也,粲然清霜宿琼枝。沉详弗矜,燕婉中度,不秾不纤,非怨非诉;美色含光,轻姿约素;瑰容雅态,芳泽不污;素质窈袅,流晖媥娟;抱德贞亮,吐心芳蠲;婉婳幽静,志泰神闲……

此后赋家如元任士林、明姚绶、清龚自珍等的水仙花赋竟清一色地以神女作比。而继陈抟、黄庭坚后,诗人词客亦同样多不能例外,先看诗:

醉拦月落金杯侧,无倦风翻翠袖长。

相对了无尘俗态,麻姑曾约过浔阳。(元·袁士元《水仙》)

罗带无风翠自流,晚风微亸玉搔头。

九疑不见苍梧远,怜取湘江一片愁的。(明·文征明《水仙》)

湘魂懒上木兰舟,沦落江南草莽丘。

澹色幽香羞自献,江空岁晚若为俦。

素罗微步盈盈月,翠袖寒分寸寸秋。

隔竹似闻灵瑟语,吴云楚雨不胜愁。(元·吕诚《双清诗二首)其二)

再看词:

凌波天子袜生尘,水上步轻盈。种作寒花愁绝,断肠难与招魂?天教付与,含香体素,倾国倾城。寂寞岁寒为伴,藉他矾弟海兄。(宋·林正大《朝中措》)

翠袖熏龙脑,乌云映玉台。春葱一簇荐金杯,曾记西楼同醉,角声残。袅袅凌波浅,深步月来。隔纱微笑恐郎猜,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宋·无名氏《南歌子》)

在神话传说中,水仙花与女子的文思才情颇有缘分。《内观日疏》说,有位姚姥住在长离桥,十一月夜半,梦见观星坠地,化为一丛水仙,甚是香美,就取来吃了,醒后生下一女。此女长大,贤惠能文,因而取名观星。按,观星,古代星名,又称女史星,故水仙一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花史》说,谢公梦一仙女赠与水仙一束,次日生一女,长而聪慧能诗。《集异志》说,河东人薛藔,幼时在窗榻间,窥见一上着白衣、下踏珠履的女子徘徊于庭中,叹说丈夫在外游学,难于相会,对此风景,能不怅然,并从袖中取出一幅兰花画卷,对之微笑,复又垂泪吟起诗来,后发觉有人声;于是在庭院里的水仙花下不见了。一会儿,又看到一男子从丛兰中现身,说妻子与自己分别既久,必发相思,两人虽阻于几步路之间,却好似万里之遥,说罢也吟了两首诗,隐入丛兰中。薛藔从此文藻异常,传诵一时。故事中水仙与兰花被配为夫妻,道理并非全然没有,它们的外表确有那么一点形似,古人大概正是看到这一点,遂把它们拉扯在一起,结以秦晋之好。水仙别名俪兰,不知和这则故事有没有瓜葛。

明人张丑在《瓶花谱》中运用九品九命升降法,将水仙定为最高的品级——“一品九命”(九命:周代官爵的九个等级。这里指第九命,即最高等级),与兰花、牡丹、梅花等同列,可谓推崇备至。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眼中,水仙是纤尘不染的凌波仙女,气质清奇,极富才情,足与兰花相配了。

本文来自作者[漆东辰]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2156.html

(8)
漆东辰的头像漆东辰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漆东辰的头像
    漆东辰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漆东辰”

  • 漆东辰
    漆东辰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妙严寺记》,又称《湖州妙严寺记》,牟献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未署年月,原件纸本横卷,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为赵孟頫楷书之代...

  • 漆东辰
    用户080505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赵孟頫的妙严寺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商报@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