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清的早年经历

曹秀清生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她聪明俊秀,曹万滋对她关爱有加,让她幼年时就识字看书,后来学习诗文绘画。父亲曹万滋是一位很有胆略,敢冒风险的人,他经常带几十头骆驼上宁夏、闯内蒙、奔河套、走山西做生意,这些经历对曹秀清影响很大,使她也胸怀开阔、胆识过人。1923年8月,她和小两岁的杜聿明结了婚。杜聿明是米脂县东区吕家碱村人,刚从榆林中学毕业,积极上进。二人结婚后,瑟瑟合好,在杜聿明的支持下,曹秀清在米脂女子学校上两年学后,又到榆林女子师范学习读书。1924年5月,杜聿明到广东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并且加入了国民党。曹秀清却在榆林加入了***。曹秀清思想开放,追求进步,想有所作为。由于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四一二”清党,她被清了出来。未待毕业,她即跑到天津,辗转经上海到南京,与久别数年的丈夫团聚。从此,她成一名家庭妇女,随杜聿明栉风沐雨,南征北战,料理家务,教育儿女。她和杜聿明共有三男三女,长女杜致礼,即杨振宁之妻,二女杜致义,三女杜致廉,长子杜致仁,次子杜致勇,三子杜致严。

杜聿明由一介书生,辗转升迁,历任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司令官,逐步成为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干将。夫荣妻贵,曹秀清不忘本色,她和杜聿明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并用一颗仁慈之心,规劝丈夫,不做伤天害理之事。1934年,米脂***员、诗人高敏夫被国民党逮捕于北平,并押解到南京。高敏夫之兄高锦光找到了时任二十五师副师长、南京交辎学校总队长的杜聿明,杜聿明和曹秀清秘密商议,不动声色,暗地周旋积极救援高敏夫。曹秀清出面热情接待了高锦光,夫妇几次拜访了宪兵司令部的韩处长(系杜聿明黄埔军校的同学)。终于将同乡、同学高敏夫保释出狱。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任二00师师长,驻防湖南湘潭,曾办过一个家庭缝纫厂,曹秀清担任厂长,积极生产。杜聿明经常到厂里去,可谓夫唱妇随。曹秀清风光的日子不少,但更多的是担惊受怕。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每次打仗,她都提心吊胆。1948年底,淮海战役之时,她住在上海。适逢杜聿明母亲七十寿辰,多少国民党要员,皆送了贺礼,连蒋经国也送了3000美元礼金,但她仍为丈夫在前方惴惴不安。十天后淮海战役结束,杜聿明被俘。消息传来的当日,她即从上海赶到南京,要求面见蒋介石,并带来蒋经国送的3000元,要把钞票还给蒋介石,让蒋介石还她丈夫。虽然她一路高喊,不顾一切,但终未见上蒋介石。这就是当时《中央日报》披露的《曹秀清大闹总统府》事件。蒋家王朝风雨飘摇,何去何从,摆在曹秀清的面前。她想回陕北,也想定居香港,也有人劝她到台湾。正犹豫不决时,谣传杜聿明己被***处决。对蒋介石存有幻想、对***存有畏惧的她,和当时的国民党不少要员一样,选择了台湾。

曹秀清的回归大陆

杜聿明是杨振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父亲,两人是翁婿关系。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这一对翁婿关系,说起来让人十分唏嘘。

杜聿明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解放战争时曾任东北安保司令、徐州剿总副司令,是名副其实的一方大员。淮海战役后,杜聿明被俘虏,接下来有传出被处决的谣言,让杜聿明的妻儿们受尽苦楚。

在谣言的影响下,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带着孩子们流亡台湾,却不料成了台岛当局的人质,受尽虐待。曹秀清和杜聿明共有三男三女,长女杜致礼,即杨振宁之妻,二女杜致义,三女杜致廉,长子杜致仁,次子杜致勇,三子杜致严。人口这么多,杜聿明又不在身边,没有收入,生活上很困难。

到台湾后,曹秀清被逼无奈,在家设立杜聿明烈士牌位,才获得一部分的儿女学费资助,可是这些钱还是太少。1956年杜聿明长子杜致仁考入哈佛,没有学费,曹秀清申请贷款3000美元,结果只拿到500美元。拿到500美元的杜致仁万念俱灰,服毒自尽。

杜致仁自杀的第二年,台岛当局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杜聿明母亲的葬礼给予了更高的规格。原因其实很简单,杜聿明的大女婿杨振宁拿到了诺贝尔科学奖。

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这是杜家生活的转折点。在台湾生活越来越困难的曹秀清,到美国去。蒋介石乘机要求曹秀清请杨振宁到台湾工作。曹秀清早就看透了蒋介石翻脸不认人的嘴脸,假装同意后终于离开了台湾。

到了美国,曹秀清才知道杜聿明没有死,而且在1959年获得特赦。当时的美国和台湾到处流传着污蔑、咒骂新中国的消息。可是杨振宁的父母却总是能从上海转机日内瓦到达美国。曹秀清毅然决定,回国看望杜聿明。

就这样,杨振宁夫妇帮着丈母娘曹秀清和老丈人团聚了。即便如此,杨振宁和杜聿明还是没有见过面。曹秀清回国,是1963年,当时杜聿明已经特赦多年,和溥仪、王耀武等人担任了政协委员、文史馆专员。

曹秀清回国不久,跟着文史馆一行环游中国,先后到了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黄山、南昌、井冈山、韶山、长沙、汉口、西安、延安、洛阳、郑州等地。曹秀清发现,那些关于新中国的传言全部都是编造出来的谎言。

1971年,中美关系回暖,杨振宁和杜致礼回国探亲,自此杨振宁才有机会见到自己的老丈人杜聿明。此后的连续很多年的暑假,杨振宁都会带着妻子杜致礼回国探亲。

杜聿明和杨振宁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杜聿明告诉女婿,要为祖国统一和科学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杨振宁第一次见岳父,已经是50岁的老人了,他很紧张地叫杜聿明杜先生。提醒他,应该叫岳父大人,场面十分温馨。

在宴会上,杜致礼丝毫没有杨振宁那样的紧张感觉,开玩笑说,大陆什么都好,就是重男轻女,我是陕西人,杨振宁是安徽人,宴会就设置在了安徽厅,这不公平。杜致礼的父母杜聿明和曹秀清都是陕西米脂人,所以杜致礼说自己的陕西人没错。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去世,杨振宁得知,立刻返回国内参加葬礼。当时主持杜聿明追悼会的是政协的有关同志,专门推迟了葬礼,就是为了等杨振宁。

2003年,杜致礼去世,杨振宁十分伤心。一年后,杨振宁和小自己54岁的翁帆结婚,引起轰动。杨振宁回应媒体,说翁帆是上帝恩赐的礼物。对比杜致礼年轻时照片和翁帆对比,发现两人极其相似。

2017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为我国科学实验做贡献。当今的科学界,杨振宁毫无疑问是首屈一指的科学城就最高的人。

杜聿明的生平

她感慨万端地向政协委员杜聿明的同事们讲述了她这十多年的艰难历程,由衷地感谢***能使她夫妇团圆。

回到北京的曹秀清和丈夫杜聿明生活得很愉快。1963年1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准备到大江南北参观的文史专员杜聿明,曹秀清也受到了接见。她和周恩来总理握了手,周恩来总理满面春风地对她说:“欢迎你回国定居。”周恩来总理还转达了邓颖超对她的问候,这些更让曹秀清激动不已。这次她随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杜聿明一块到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黄山、南昌、井冈山、韶山、长沙、汉口、西安、延安、洛阳、郑州等地参观访问,游览考察,受到了极大教育,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民的成就赞叹不已。

1971——1972年,杨振宁和杜致礼两次来北京讲学回家探亲,杜聿明、曹秀清夫妇接待了女儿和女婿,这期间周恩来总理两次宴请他们。1973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第三次到北京,7月17日,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杨振宁和杜致礼,并向杜聿明予以问候。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宴请了杨振宁、杜致礼夫妇和杜聿明、曹秀清夫妇。他们以此为荣,把毛泽东主席接见杨振宁的照片庄重地挂在客厅里。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去世,曹秀清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为丈夫料理后事。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皆回国奔丧,可是其他儿女留在台湾。5月10日,曹秀清分别向台湾蒋经国先生、台北黄埔同学会的黄杰、袁守谦、萧赞育等发了两份电报,要求台湾当局允许杜聿明在台湾的儿女回大陆奔丧。在给蒋经国的电报中说:“我以悲痛的心情奉告,我夫杜聿明于5月7日晨7时27分在北京病逝。请转知我的二女杜致义、女婿徐炳森,二儿杜致勇、儿媳王贵华,三儿杜致严,三女杜致廉、女婿邢天才等7人,于本月21日前来北京参加追悼会。骨肉团聚,亲视含殓,以尽孝恩,一俟葬仪告毕,即行归返。恳请予以便利,至探哀盼。”

但是,由于两岸阻隔,台湾的儿女只获准在台湾设立灵堂祭奠。曹秀清甚为哀伤和遗憾。丈夫去世时曾留遗嘱:“我死以后,你哪里也不要去,不要去美国,更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大陆虽没有儿女,但政府会照顾你的。***待我不薄,我们不能忘恩负义……”曹秀清遵照丈夫的遗嘱,继续在国内定居。1982年6月,她在香港与台湾的三个儿女见面。这是与儿女们分离了二十余个春秋后的第一次聚会,母子相拥,泪水涌流,说不尽离别思念之苦,儿女们念她年近八旬,邀她到台湾颐养天年,以尽孝心。但她宁愿舍弃天伦之乐,也不愿离开生她育她的祖国,不忘杜聿明的遗言,仍生活在大陆。

临逝世时,她还为家乡曹家沟小学赠送了书籍,没有忘记哺育她的家乡土地。

杜聿明(1904-1981),陆军中将,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受训6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1教导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因善理财,升副排长。1925年春,随第1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在陈赓宣传队担任检察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1926年7月,加入张治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任中校连长。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是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任第12旅第24团团长。1932年初,率24团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击败红军旷继勋部,得到师长徐庭瑶的赏识,晋升少将团长。是年冬,徐庭瑶升任第17军军长,杜也随之升为该军第25师第73旅旅长,不久又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3月,日军进占热河并向长城各要塞推进,第25师奉命开往古北口阻敌进犯。3月10日,日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向第25师阵地发起进攻,关麟征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25师继续同敌浴血奋战。日军伤亡2000多人,始终未能攻破25师阵地。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2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是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一期进修。1936年3月毕业后由徐庭瑶向蒋介石保荐到南京陆军交辎学校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经过激战,日军登岸的企图终未得呈。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任师长。他全力以赴大举练兵,亲自到营地督导编练,同时自己也刻苦学驾驶和修理,常同士兵一样钻到车底检修底盘,%B

本文来自作者[波欢欣]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1919.html

(9)
波欢欣的头像波欢欣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波欢欣的头像
    波欢欣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波欢欣”

  • 波欢欣
    波欢欣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曹秀清生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她聪明俊秀,曹万滋对她关爱有加,让她幼年时就识字看书,后来学习诗文绘画。父亲曹万滋是一位很有胆略,敢冒风险的人,他经常带几十头骆驼上宁夏...

  • 波欢欣
    用户080305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曹秀清的早年经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商报@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