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 历史 故事 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 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 句子 。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
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不欺暗室是什么意思?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词语辨析:
不欺暗室读音:bù qī àn shì
不欺暗室的 近义词 :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的 反义词 :光明磊落
不欺暗室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欺暗室如何 造句 :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当自守矜严,如此看来,你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你这小丫头更不算淑女。
3、洪金两人赶上了神农帮的队伍,纵然不舍,洪金还是快速地跃下马来,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贯良这一丝冲动来得甚是突然,让他心中不由自责起来,要知贯良自小就学过,君子不欺暗室,更何况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一个满腹经纶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来我真是腹笥甚俭。
6、君子不欺暗室,若这时候在月儿身上上下其手,林风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蓝大龙头请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 反思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无出其右故事的主人公:
孟舒,高祖拜为云中守。因匈奴犯边,士卒战死数百,坐罪免官。文帝立,官。
田叔,赵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田氏的后代。
无出其右是什么意思?
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出其右出自哪里?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无出其右词语辨析:
无出其右读音:wú chū qí yòu
无出其右的近义词:天下第一
无出其右用法:复句式;作定语、谓语
无出其右如何造句:
1、看此片会发觉周星驰在香港喜剧界的影响力真的无出其右。
2、他的棋艺高超,这一带无出其右者。
3、他要人人都说他的小说好,是无出其右的最上作品。
4、民国以来,张大千执画坛牛耳,成就之大,无出其右。
5、他的心算能力既快速又准确,全校师生无出其右。
6、两年前就已经达到筑基境六层,不仅天资卓越,也十分勤奋,风头一时无出其右。
7、楚国从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对凤凰的热爱与崇敬,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
8、黄言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能力把自己隐藏的如此完美的组织,势力之大,确实无出其右。
9、纪春身上立时寒热两极,骤寒骤热之间煎熬万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无出其右。
10、杨锦英自诩天赋才情,整个清风城无出其右,年轻一辈****,别人仰望不可及的天才。
无出其右典故:
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陈稀的反叛。
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深恐刘邦怪罪于他,便下令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亲自端着盘子,送给刘邦吃。
谁知刘邦故意大摆皇帝的威风,岔开两腿,大模大样地坐着。不但不回礼,而且开口就骂张敖招待不周。赵国的宰相赵午等见刘邦如此寻衅,羞辱赵王,气愤异常。回宫后,他们竭力劝说赵王反叛刘邦,赵王执意不允,并把手指咬出血来,要大臣们不要再提。
大臣们见赵王不答应,便决定瞒着赵王去暗杀刘邦。谁知事情泄露,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赵王及其近臣。
赵午等都自杀了,只有赵王和大臣贯高被捉去,并要把他俩押解到都城长安。许多忠于赵王的旧臣都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刘邦知道了,立即下令,如有人胆敢跟随就灭他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几个臣子就剃掉头发,身穿红色衣服,用铁圈柬住头颈,伪装成赵王家奴,一起去了长安。
到了长安,刘邦亲自审讯贯高,要他说出赵王谋反经过。贯高把赵王如何不肯谋反,还阻止臣子们谋反的经过详细他说了一遍。刘邦这才相信赵王确实没有谋反,但仍借口说赵王没有 教育 好臣子,把他降做宜平侯。
赵王向刘邦谢恩,并请刘邦宽恕随他而宋的田叔、孟舒等大臣。刘邦一听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便召见了他们。通过谈话,刘邦对他们的才学过人,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品德高尚有了真正的了解,他感慨地说:“哨:现在汉朝的臣子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们的。”
心里一高兴,有意重用他们。于是有的做了郡的长官,有的做了诸侯的相国,田叔被委以重任,做了汉中守。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夏雨雨人故事的主人公: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夏雨雨人是什么意思?
雨:前一个“雨”,名词, 雨水 ;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夏雨雨人词语辨析:
夏雨雨人读音:xià yǔ yǔ rén
夏雨雨人的近义词: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夏雨雨人文言文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夏雨雨人典故
西汉的刘向写了部书《说苑》,讲了如何做人、为政等。其中《贵德》篇中他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宝剑保护着孔子。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要这样呢?”子路说:“对待善良的人,我自然会善待;对待凶恶之徒,我当然要自卫。”孔子说:“君子依靠的是忠厚,护卫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里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凶恶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围他,何必要用剑呢?”子路就把剑收了起来。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望尘而拜故事的主人公: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尘而拜出自哪里?
《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词语辨析:
望尘而拜读音:wàng chén ér bài
望尘而拜的近义词:望尘拜伏
望尘而拜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望尘而拜如何造句:
1、此人权倾朝野,每逢出门,当地官绅士民多望尘而拜,争相趋奉。
2、仰仗他的鼻息,望尘而拜的人物,无法计算。
3、尽管山乡野夫们并认不得其中的意思,但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足以让沿路所有的官员鸿儒们望尘而拜。
4、客厅的沙发上做着以为身材臃肿的老伯,他面色苍白,但平静的气场让人有种望尘而拜的畏惧。
5、杨风啧了啧感叹一下这位老者的手段,这样的身手实在是令他羡慕不已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典故:
潘岳,字仁,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文赋,辞藻华美,与文豪陆机齐名,世称“潘陆”。
潘岳虽然才高八斗,可天生一副媚态贱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与著名的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奉承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的国丈贾充之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个昏君和隋炀帝、纣王这些人还不一样,他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一次,国家发生大灾荒,到处都是缺衣少粮的灾民,大臣禀告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竟然问:“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所以当时晋朝的政权实际上把持在后族贾氏手中,贾谧就凭仗祖父与姑母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也成为无数小人争相阿谀的对象。
潘岳与石崇和其他小人一样,想尽办法讨取贾谧的欢心。他们为表现其甘愿为奴的忠心,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时,便对着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潘岳的母亲对他的媚行很有看法,便规劝他说:“你已经做到黄门侍郎了,俸禄丰厚,应该知足了。可你为什么还是没完没了地阿谀奉承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风骨吗?一旦贾氏失势,你后悔就来不及了。”潘岳将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照旧我行我素。
天有不测风云,晋朝的王族不甘心贾家一门把持朝政,就想办法打击后族的势力,培植司马氏的力量,这样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而却迅速演变成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在动乱中,贾氏被赵王司马伦消灭,潘岳被指为贾氏党羽而处以极刑。这时潘岳想起母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悔之晚矣。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网开三面故事的主人公: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网开三面是什么意思?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网开三面出自哪里?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网开三面词语辨析:
网开三面读音:wǎng kāi sān miàn
网开三面的近义词:网开一面
网开三面的反义词:严刑峻法、严惩不贷
网开三面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网开三面如何造句:
1、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2、国王对他的错误网开三面,决定从宽发落。
3、这哪里是我的万剑诀?剑奴已经网开三面,给足这小子机会了,若他真有资格当我弟子,必能凭着直觉找出破绽?假如做不到,那就是他天资有限!
4、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网开三面典故:
商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帝王,他姓子,名履,是商族先祖契的第十四代子孙。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即位后,任命契为司徒,令他施行五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来教导老百姓做人的道理,更封契于商,赐姓子,这就是商部落的始祖。从大禹到桀,夏朝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夏桀是一个极端残暴、放荡的人。他的暴政激起了各部落人民的极度不满。而商部落的领袖汤是一个贤明的首领,他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很受拥戴。
一天,汤外出处理政务,在路上看见一人个人正在捕鸟。那人支开一张像笼子般的大网,将四面都拦住,准备捕获来自各方向的禽鸟。此时,那猎人正向天祷告,期盼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嘴里还喃喃地说:“凡是天空落下的,从地面洞穴里钻出来的,自四面八方跑过来的,无论是飞得高的还是低的,向东走的还是向西行的,都统统进到我的网里来。”他祷告的声音刚落,汤就走过去对那个人说:“哎呀,你这种 方法 太残忍了!这不是把所有的禽兽都打光了吗?不能干出这种赶尽杀绝的事情来啊!”说着,汤亲手收拢起三面网,只给猎人留下一张网。然后,像做祈祷那样,他轻轻的低声说道:“哦,飞禽哟,走兽哟,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向右的就向右;愿高飞的尽情飞,乐钻洞的块入穴;随意而去,投奔自由。如果没有办法,无可遁逃,就进入这张网吧!这也是自投罗网,无可奈何!”
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情,都非常感动,无不由衷地赞颂汤的盛德,高兴地说:“汤王真是仁德到了极点了,对禽兽都爱护有加,何况是对人呢?真是圣君啊!”于是纷纷来归顺商汤,前后总共有四十六国之多。汤王统治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盛。而夏桀这个贪酒好色的君主,却拿人命当儿戏,又时常掠夺劳力,导致农民不能按时耕种庄稼,最后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恨桀恨到了极点,都希望他早早灭亡。于是汤顺天命,应人心,讨伐夏桀,诸侯归服。汤取代夏桀,平定海内,建立了商朝。商汤还任用伊尹为宰相,辅助国政,使国内政治 清明 ,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
网开三面文言文: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网开三面白话文:
商汤在郊外看见个猎人四面设网,并祷告说:“从天上坠落的,从地上生出的,从四方来的,让它们都坠落到我的网上。”汤说;“真这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织网,现在的人也学着织。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南岸国家的人听说了说道:“商汤的仁德遍及禽兽了啊。”于是四十个诸侯国来归顺商汤。有的人放置四面堵牢的网未必能捕到鸟;商汤去掉了三面网,只放置一面,却网罗到了四十个国家的人心,不单单是网鸟这么简单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相关 文章 :
★ 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至少5个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4个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医学的典故
《君臣缘》作者:昕夕
武帝觉得自己能忍他到现在,不得不说是他运气太好。
“若不是为了玲,”君王暗忖,面上是一抹阴鸷玩味的冷笑,“你就等着朕秋后算账吧!"
多年以后,武帝回想起那时的情行都不由得感慨。曾几何时,面对那人的狼狈与坚持,他也气急败坏过呢。
或许那时,就隐隐有了预感。白绫或鸩酒,就地正法或秋后问斩,他那时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武帝细细回忆,脑袋却像是一团浆糊,什么头绪也没有。想到不知魂归何处的那人,武帝不由苦笑,涩然。
“我十岁那年,家中来了刺客。我的双眼就是在那时候瞎的。后来为了医好我的眼睛,师父提出要以眼换眼。他们根本就不顾我的反对。等我清醒过来的时候,一切已经成了定局。是后来我才知道,为了换眼,娘亲还有姨娘都毅然舍弃了自己的双眼。然后娘亲就逼我离开了肖家。”
“那后来呢?”
这才是武帝要问的重点,他想知道怀瑾瑜说的青年的双眼不能够换眼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痛恨自己害的娘亲和姨娘失去了双眼,想把眼睛还给她们却办不到,又不能不要这双眼睛,所以只有固执的不肯睁开眼睛看东西。师父看不惯我如此作为,就干脆用药暂时封住了我的视觉,再后来,我医术有成,又习惯了黑暗中的生活,就以这幅盲眼的模样出来行走江湖了。”
平静的叙述过后,青年倏然轻轻蹙起眉:“翊,我不是有意要瞒着你的。”
武帝沉默了会,轻轻叹了口气。“你在怕什么?”他站起身,轻轻拥住青年,“难道你那时候说如果朕发现你有什么瞒着朕叫朕千万不要生气的话就是因为这么?!”
《多情只有春庭月》作者:梨花院落
以汉武帝和卫青为蓝本写的文
北风呼啸,阴沈沈的天色笼罩著整个皇宫,几只乌鸦停在树上,呱呱叫了几声,又振翅而起,为本就肃穆庄严的地方凭添了几丝悲凉。
宣德殿内,聚集了朝廷中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一个个虽都面露焦急之态,眼中神情却是各异,有窃喜,有悲凄,有的精光闪烁,有的茫然失措。
忽闻殿外一声高唱:“宣大将军卫青鸿见驾。”当中一名气度从容的年轻将军连忙步出,匆匆而去。
至养心殿,只见帘幕低垂,满室药香缭绕,听一个极轻的声音道:“青鸿,你过来。”
卫青鸿连忙趋步至塌前,小心掀开纱帐,只见床上之人面色苍灰,眼内无神,显是垂死之兆,他心头剧震,不由满眼滚下泪来,却强作镇定道:“父皇,青鸿来了。”
岚帝抬眼望了望他,唇边勉力露出一丝笑容,双手动了几动,仍是抬不起来,卫青鸿忙一把握住,只说了“父皇”两个字,便再也说不下去。
岚帝目中倒是露出释然之色,轻声道:“青鸿莫要伤心,人生百年,谁能不去,为父有你相助,平反王,驱强虏,还天下太平强盛,已是心满意足。只惜朕那公主孩儿芳年早逝,无法伴你到老,可怜你孤身一人至今。朕有私心,一直不曾为你再娶,想来皆是因朕之过……”他未说完,卫青鸿已连忙沿塌跪下,哽咽道:“父皇莫要自责,儿臣与公主两情相悦,公主虽逝,却长存我心,此生早已立誓,绝不再娶,纵然父皇逼迫,也只有一死而已,万万不能从命。”
岚帝长叹了一声,语气却轻松起来,点头道:“好孩子,不愧是朕亲选的驸马,你既如此说,这万里江山,少不得要暂时托付给你了。你知道,彻儿还小,亲戚虽然众多,却都是些虎狼之辈,无不垂涎那张龙椅,他虽然聪明,又怎斗得过这些老谋深算之人?好在你手握天下兵权,智谋武功也都出众,你务必要和其他几个贤臣辅佐幼主,直到他成年方可还政於他。青鸿,这大范的万里山河,还有彻儿母子,朕就全交给你了,你定要护他们周全啊。”说到后来,已是语若游丝,几不可闻。
卫青鸿此时早已泪湿重衣,唯有点头道:“父皇放心,若皇后太子有一丝差池,将来九泉之下,亦无颜面见父皇与公主。”这句话说完,只觉握住的双手一沈,再看过去,岚帝已是含笑而逝。
景平三十六年,岚帝驾崩,太子龙彻即位,名丰帝,年号“锦华”,大将军卫青鸿受遗命主理国事,另有太康,李风,方源三位贤臣辅政。一时间,举国哀痛,万里悲歌,富商巨贾,贫民百姓,无不举家缟素,悼念这位勤政爱民,创造了大范太平盛世的一代明君。
《君臣》作者:傀儡偶师
马车,似乎千年以来都发出那种单调的声音,然而在雪上,却感觉被捂住了一样。我拿着书,心不在焉的靠在舒服的坐垫上,紧紧用狐裘包裹住自己,依然抵挡不了从心里散发的冰寒。
今年的雪似乎来得特别早,一尺多深的瑞雪,让我们一路吃尽了苦头。
两个孩子,在车外叽叽喳喳,兴奋得说着什么。我闭上眼睛,不用看出去,便知道多年以后我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我甚至可以闻到那人熟悉的气味,感受到他慑人的威严。
“阿爹!阿爹!”单安然拉开车帘子,喜悦的叫我,“阿爹!”
“怎么了?”
“阿爹!京城到了,你看!你看!”他把帘子再拉开一些,我偏头看出去,在雪中如同漆黑一般的城墙,幽灵一般从地平线突兀的耸立起来,心里一颤。
多少年前,当我还是如同儿子那般的年少时,我也曾如此的眺望过京城啊。
融安三十六年
“京城啊!京城呢!”一群孩子涌在车子上,抬头看着几乎传说中的城墙,就算是冬天冻得连鼻子都通红了,依然精神十足。
“你们几个!”父亲一个人给了一个爆栗,“快点给我坐回来,叫你大哥怎么驾车?”
我扯着缰绳,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阿爹,没关系的,他们几个都小,压不死我。”
“压伤了也不行。”阿爹摸着我的头,叹息,“你弟妹都还要你照顾呢。进城去吧,找个地方落脚。”
找了家小店,算了算盘缠,似乎刚刚好够挨到腊八左右,也不管店家鄙夷的目光,安顿好了几个弟妹,我就和父亲出来。
“成败也只是在此一举吧?”父亲自言自语。
我听到,点点头。
“不过,说起来,你的武功到底进步了多少,我这个当爹的可什么也不知道啊。”他摸着岗长出胡渣的下巴,笑了起来。
我听到,摇头:“没有和别人比过,我怎么知道?”
“但是,我师傅,也就是你师祖说,一身武艺都传授给你了。他在江湖上似乎还有些名气,你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吧?”
《擒将》作者:雁舟
是什么人让只知道狎嬖男宠、沉迷逸乐的大汉皇帝刘珣改头换面成为一代明君?满朝文武百官的手全指向骠駻将军裴钰书,可当事人却早已跑到边疆「避祸」去……
伴君果真如伴虎——裴家世代为将,尽忠报国,可一场赌约……竟让堂堂沙场大将变成皇帝身下的男宠,面对这等下场,裴钰书是千万个不愿意,更何况那刘珣不是虎,压根儿是头男女通吃的大色狼!这会儿他虎视眈眈地打量着自己,开玩笑……他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想魂断龙床!
什么临幸等于天大的不幸……一想到爱卿为了躲避他,不惜窝在边疆大玩躲猫猫,刘珣决定痛下狠招——十二道金牌索命连环叩、情书当军令天天送,哈哈……爱卿乖,抵抗是没有用滴,你让朕惜惜的日子不远啰!
左拥美人,右抱江山,羡煞古今中外多少皇帝!
《比翼双妃》作者:段翼
新帝登基不到三日,第二道圣旨便已颁下,无关天下百姓,却是新封宰相楚文泉次子楚尽尘进宫为贤妃,此诏一宣,金鸾殿哗然,朝臣小声议论纷纷,京城谁不知宰相公子楚尽尘俊美出尘,却又冷傲入骨,但无论楚尽尘有多好的容貌却始终是个男人——无法为皇室延续龙脉的男人。
议论归议论,却偏偏又无人敢出来谏言,因为这是新帝的第二道圣旨,又是新帝亲笔下昭,所以这又无疑是第一道圣旨,第一道封后册妃的圣旨只是由新帝口述,亲笔与口述,孰重孰轻,明眼人自是心里有数,但议论归议归,却无人敢抗,做那傻事,那势必是与自己头顶的乌纱帽过不去。
历经两朝的老臣都知道,新君登基都会清扫碍眼的臣子,巧立名目、排除异己、杀鸡敬猴之举几乎是历代皇帝登基必做之事,所以没人敢在这节骨眼上吱声,反正他们也是年岁已暮,犯不着提前到阎王那里去报到。
见这些位高权重的老狐狸一个个都在装聋作哑,下面的众臣更是将老狐狸们的狡诈学个通透,宰相公子的事,宰相大人都不敢说什么,他们又何必呢?官场之上第一便是要学会察言观色,这点他们都个中高手了。
就在众人认为此事已尘埃落定,偏偏有个不怕死的上前低头谏言:“皇上,此举万万不可,自开国皇帝以来,几代帝王都未有纳男妃之例,阴阳调和才是正统啊,还望陛下三思。”
此人在武将之列,一身金盔,浓眉虎目强悍逼人,只是眉宇间的皱纹泄露了他的年龄,此人已不再年轻。
君金麒知道这人一向不怕死,但那是对敌时的勇气,可现在不是对敌却是对君,勇气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不过自己不是昏君,亦不是暴君,这等敢于直言的忠良已经快消失不见了,镇国侯一生为国征战沙场多年,苍国的安定有他大大的一份功劳在里面,所以自己不但不怪他,还要大大的“犒赏”于他。
《将军令》作者:某偷/didida/偷偷写文
《将军令》系偷大08年新作,在粉JJ上讨论激烈……至于质量嘛,嘿嘿,《相忘江湖》(不是鼠猫文的那篇)、《鸿鹄志》都是大大写过的文应该可以放心吧,这篇我挺喜欢的,第一部完结,希望大家喜欢……
主角:陈则铭 萧定(皇帝)
配角:杨梁、律延、荫荫、杨如钦等
类别:君臣,强强 ,宫廷豪爵(皇帝攻)
小陈(陈则铭)少年意气,从小立志沙场征战,熟谙兵法,却因几年前一装宫廷旧案被卷进恩怨,面对皇帝的无端恨意和恣意凌辱,小陈该怎样选择?面对敌人的恣意诬陷,小陈是选择投敌还是屈服?恩恩怨怨,风风雨雨洗去了青年将军对政事的天真,破灭了对皇帝幻想,最终会走向何方?敬请关注此文……(文章内容还要看本文,这只是本人自己写得一个小文案,不能概括的……)
第一部已经完结,两人之间的仇恨也已不可磨灭,不用担心本文成坑,两人之间终会有爱,不过要历经沧桑风雨……
看文的亲们用这样几句话概括几个人:
追往事,杨风魅影
凤初啼,将军出塞
穷一生,爱恨莫名
有道是,谁主沉浮
《只手遮天》——落花满架
内容简介
能坐就不站,能闲着绝不找事忙,这是李寂一贯的行事标准,若不是被青梅竹马的表妹小渐赶着赴京求职,他宁可在家赏桃花过一辈子。
但,世事难料,他的事无争看在皇帝的眼中却是另一种样子,升官、加给,皇帝的厚爱对李寂来说都是一条条不人道的表现——妨碍他回家与小渐团园;可是他再惫懒、再避事,也无法将百姓困顿视为无物。
遇人口事心非,对事却又正直耿介,内心无比矛盾的李寂也就无比矛盾地向着名臣良相之路大步迈进......
......
......
虽然贵为帝王,后宫可纳三千嫔妃,但看尽深宫悲哀的言邑,没有办法放纵自己因私欲而牺牲他人幸福,他的枕边人要是个能够与他比肩而立、互相扶持的真正伴侣,而他放眼天下,却只看到一个人——李寂。
由好奇到赏识,由赏识到关怀,由关怀再至怜爱,当言邑发现自己对李寂爱到无法自拔时,才知道,他能够用权谋夺天下,却不知道该如何求取对方的心,因为他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背叛自己的感情,也舍不得束缚对方的眼睛......
《涧底寒松》作者:烈日凉风
文章节选
第 1 章
秋光正好,皇家苑囿中处处明黄身影,大批御林军穿梭林中。此时正是围猎的好时光,行宫中人来人往的阵仗,迎接宫中贵人。
明媚秋光之下,两匹骏马信步林间,马上的少年,一个紫衣金冠张狂疏朗,一个白衣公子挽发束巾。两人具是年少,眉目带有稚嫩之气。
“翎初,你狩猎真是不行,弓都没拉开,一早上连只山雉都没猎到。”
白衣公子横了一眼:“要猎就猎个大的,谁像你,捉来捉去不过是小鸡。”
紫衣少年咧开嘴笑:“哦,翎初你要露一手给我看?”
“那到不一定。但追只小鸡追得满身臭汗,我可不干。”白衣少年拿出自己的弓,爱惜地擦拭弓臂,黑亮弓臂上盘着一尾金色凤凰。
紫衣少年见他停下,索性下马来,牵着马走到他身前,仰头看着白衣少年,伸出左手来。
白衣少年一把握住他的手,翻身下马。两人两马并排走在林间。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两个不凡少年身上,悠闲散步的两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扯。
“翎初,今儿个午膳可就是猎物,你一只鸡都没捉来,待会儿要饿肚子。”
“饿一顿又不会死。”
紫衣少年嘟起嘴:“真不得趣,你就不会对我撒娇吗?我送一只山鸡给你。”说完去牵白衣少年的手。
“做什么?拉拉扯扯的!”白衣少年抿着嘴。
“翎初……我的好翎儿,快说,‘哥哥,赏我一只山鸡吃吧。’”
“呸,不要脸!”
“你快说,叫哥哥。”
“你堂堂太子,我可不敢乱叫。”白衣少年嘴上不放松,脸却红了大半。
“那你叫‘相公’”。紫衣的太子少不正经促狭。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医学历史也是源远流长,自然有很多独特的典故,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医学的典故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关于医学的典故
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笔者将常见的典故今收录如下:
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上池、窥垣:喻指医术高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和缓:喻指良医。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缓”。如晋挚虞《疾愈赋》曰:“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故以和缓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全子久《和缓医风》。
理瀹:代指医药。《子华子·北宫意问》云:“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子华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
悬壶:喻指行医。《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随翁去,学仙未竟,“遂能医疗众病,鞭挞百鬼。”唐代陈子昂《感遇》诗:“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后世称行医为“悬壶”。“玉壶”、“一壶”、“壶中”者,皆本义于此。以此命名者有韦宙《玉壶备急方》,清代杨风庭的《一壶天》、清代李晴川的《痘疹壶中天》。
春脚:喻指医者。五代王仁《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云:“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此以医者喻以有脚之春,可予病者以春阳也。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孟文瑞《春脚集》。
珠尘:为传说中的仙药。晋·王嘉《拾遗记·虞舜》云:“(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方回《游南岳七言赞》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此言“珠尘”为轻细如尘的青砂珠,为传说中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以此为书名者为清代吴省三的《艺海珠尘》。
本文来自作者[巧阳]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17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巧阳”
本文概览:成语 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 历史 故事 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 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 句子 。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
文章不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