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战国、孙敬) 汉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钟子期) 秦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诸葛亮) 晋,只欠东风(周瑜: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带故事的四字成语及意思是什么成语故事
1. 有哪些成语故事最少10个
坐井观天,出以公心,不耻下问,胆大心细,程门立雪,纸上谈兵,破釜沉舟,负荆请罪,完壁归赵,死而后已.
2. 中国有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民间说法是曹操主动前来护驾,与三国演义稍有不同。 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 幸许部”。且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
3. 成语故事有哪些(至少8个)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
两虎相斗
龙生九子 龙蛇混杂
龙腾虎跃
比翼双飞
鸟为食亡
羊质虎皮
并驾齐驱
老牛舐犊
老骥伏枥
过街老鼠
杀鸡吓猴
沐猴而冠
忘恩负义
两虎相斗
两鼠斗穴
驴鸣狗吠
吴牛喘月
鸠占鹊巢
坐山观虎斗
如狼牧羊
纸老虎
初生牛犊不怕虎
虎口逃生
虎不食儿
虎头捉虱
虎落平阳
虎踞龙盘
鱼目混珠
鱼烂而亡
鱼游釜中
兔子蹬鹰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贪饵丧生
买椟还珠
负荆请罪
此地无银三百两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白云苍狗
车水马龙
度日如年
黄粱美梦
嫁祸于人
鸡飞狗走
井蛙立志
快马加鞭
两面派
盲人瞎马
门可罗雀
目无全牛
南柯一梦
泥牛入海
千军万马
流金铄石
寒木春华
春华秋实
潇湘八景
千锤百炼
邯郸学步
点石成金
4. 有哪些成语故事最少10个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5. 关于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负荆请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举例造句: 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举例造句: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曹操急中生智,传令下去说前边有一梅林,时下正是产梅子的季节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举例造句: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卧薪尝胆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举例造句: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6. 难度高的成语故事加故事梗概
1、松柏之志 :谓坚贞不移的志节. 宗世林是东汉末年南阳人,他和曹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愿和他交往.后来曹操官至司空,总揽了朝政大权,对他说:“现在我们可以交往了吧?” 他拒绝说:“松柏之志犹存.” 2、风起云飞 (fēng qǐ yún fēi ) 意思是:“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后来渐渐发现,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 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4、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夜郎是汉朝时西南地区的小国家(今贵州省桐梓县),它国土小,它只有汉朝一个县大,人口也少,没有什么物产. 有一次,汉朝使者来到夜郎.因为道路不通,夜郎国国王不知道汉朝的广大,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夜郎自大”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5、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宋国有个农夫,一天,在地里干活时,看见一只兔子飞奔过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从此他每天到地里也不干活,只是守着那棵树桩,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什么也没等到,反而被人们耻笑.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 6、食言而肥 (shí yán ér féi)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哀公听见了,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晋朝有个人叫殷羡.曾经做过豫章郡的太守,当他卸任离开豫章回京城时,很多人托他带信,他都答应了.当他走到长江边时,便把这些信全部扔到水里,说:“都请到水里去吧!要沉要浮随你们自由,我殷羡不当太守了,可也不能给人家当信使啊!” 7、无为而治 (wú wéi ér zhì) 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8、双管齐下 (shuāng guǎn qí xià)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燥,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燥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燥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9、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10、防微杜渐 (fáng wēi dù jiàn)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侵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蚀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穿透岩石的水,开始时都是涓涓细流,参天的大树,也是由刚发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 如果可以的话, ,谢谢!
7. 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
悬梁刺股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
纸上谈兵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壁归赵
铁棒磨成针
不耻下问
8. 写三个有难度的四字成语并解释其出处典故
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1. 带故事的成语4个字的 而且有12个成语
1.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故事: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2.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3.卧薪尝胆: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4.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5.孟母三迁: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6.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7.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8.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9拔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在宋国有个担心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的人。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我精疲力竭,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0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 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11刻舟求剑: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12闻鸡起舞:比喻有志者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奋发精神,其实,它也含有珍惜光阴之意晋朝人祖逖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奋攻读,他与志同道合的刘琨在司州(今洛阳一带)担任文官小职,晚上经常盖着一床被子聊天,谈起国家大事,二人慷慨激昂。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晋元帝时,祖逖在南方任豫州刺史,北渡长江讨伐匈奴贵族,收复了中原不少失地。
13亡羊补牢: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
2. 求有故事的四字成语60个爱屋及乌 乌:乌鸦。
《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
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
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
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
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
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
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
3. 有关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加上意思安然无恙:指平安无事,没有患病或发生灾祸。
按兵不动:指军队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也表示接受任务后不愿行动。
百折不挠:指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质刚毅。
班门弄斧: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半途而废:指半路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杯弓蛇影:意思是指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做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我惊扰。
还有很多,鞭长莫及,捕风捉影,打草惊蛇,得意忘形,滴水穿石,呕心沥血,黄粱一梦,华而不实,狐假虎威,江郎才尽,狡兔三窟,竭泽而渔,指鹿为马,杞人忧天,卧薪尝胆,亡羊补牢等等,太多了
4. 有关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加上意思安然无恙:指平安无事,没有患病或发生灾祸。
按兵不动:指军队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也表示接受任务后不愿行动。
百折不挠:指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质刚毅。
班门弄斧: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半途而废:指半路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杯弓蛇影:意思是指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做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我惊扰。
还有很多,鞭长莫及,捕风捉影,打草惊蛇,得意忘形,滴水穿石,呕心沥血,黄粱一梦,华而不实,狐假虎威,江郎才尽,狡兔三窟,竭泽而渔,指鹿为马,杞人忧天,卧薪尝胆,亡羊补牢等等,太多了。
5. 关于四字成语的故事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6. 表示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
7. 描写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有哪些望梅止渴,愚公移山,守株待兔,负荆请罪,
大禹治水,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8.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出自 《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1]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叶公好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约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关于“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谷梁耘博]投稿,不代表巨商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zxpc.com/zx/140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商报的签约作者“谷梁耘博”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曹参)...
文章不错《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大全》内容很有帮助